
云雾之下,沿河县城风光旖旎。(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引言
寒冬时节,晓景乡山间养殖场的牛羊正在越冬生长;中寨镇静谧的茶园里,“感恩茶”也在等待一场冬日暖阳的光临;洪渡镇矿业园区,天弘矿业早已按下2024年追单赶货的“快进键”……
乌江奔腾不舍昼夜,崇山耸峙见证发展。从春茶吐绿、李花争艳的春季,到田畴金黄、稻谷满仓的秋天,沿河自治县广袤乡野田间,处处是土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回响,处处有追赶发展浪潮的慷慨强音。
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沿河自治县精准把握县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全力抓农业、强工业、推项目、稳经济,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使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山谷延绵,大河清唱。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乌江沿岸的崇山峻岭间,正跃动着沿河自治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响亮旋律。
鼓足“牛劲”成“牛事” 草青牛肥产业兴
从砂石厂老板转型当“职业牛倌”,在沿河自治县晓景乡养殖户冯青松看来,这并不是在冒险。“肉牛前景好,政府扶持力度大,是改行的动力源泉。”他说,技术和销路都有保障,基本上没啥后顾之忧。
2023年10月,冯青松从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购进80头400斤左右的肉牛进行订单式养殖,仅3个月时间,平均每头牛就增重200余斤。如今,再喂9个月这些牛就可以出栏。
“订单养殖模式可享受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就算牛因意外损失,也能通过保险理赔降低损失。”冯青松介绍,肉牛达到出栏标准后,按17.5元/斤的保底价卖给公司,每头牛的纯利润可达4000元。
沿河自治县畜牧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农民发展动力强劲。2023年,该县立足资源禀赋,提出大力发展“一主两辅”农业特色产业,将肉牛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2023年4月,沿河自治县引进广西京华发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中投华农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合资成立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签订《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书(西南牛城)》,迈开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肉牛产业发展步伐。
“项目落地建设,是沿河构建‘一主两辅’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沿河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表示,该县将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强化企业联农带农作用,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肉牛产业的内生动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持续增收。
西南牛城项目建设包括牛羊交易中心、现代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饲草收储中心、牲畜洗消中心、饲草种植示范基地和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园、50个年出栏300头规模的镇(村)合作社育肥场、种植5万亩高产饲草等。
“沿河营商环境良好,饲草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中投华农公司董事长、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颖华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沿河资源禀赋,高标准规划建设,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助推沿河生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南牛城牧业公司负责对沿河自治县养殖户进行培训,指导牛场建设,负责防疫技术,提供订单母牛并回购牛犊,订单供公牛犊并回购育肥牛、订单收购饲草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提高养殖积极性,实现“联农、惠农、富农”。
在政策扶持方面,沿河自治县则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支撑、贴息贷款扶持等措施,技术上大力推广品种改良、疫病防控、饲草转化、检验检疫等标准化养殖技术,以抓大户、建示范场、扩基地为方向,推动全县肉牛产业呈快速平稳发展势头。
2023年,沿河自治县已投入肉牛贷款贴息资金300万元,撬动银行肉牛专项贷款约1.67亿元。投入450万元对人工种草进行奖补,每亩补助300元。落实“粮改饲”补助,对收储饲草按不高于53元/吨进行补助。
同时,投入财政衔接资金9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奖补,对养殖肉牛20头以上,且符合相关规定的家庭农场奖补3万元。争取“见犊补母”资金550万元,对养殖能繁母牛每产1犊成活4个月以上的,按照每头不超过1000元进行奖补。
为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沿河自治县还制定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方案,提供两种政策性牛保险供经营主体选择,保额分别为15000元/头、8000元/头,费率3%,其中财政补贴70%,经营主体自筹30%。饲草保险政策,保额1000元,费率5%,其中财政补贴70%,经营主体自筹30%。
截至目前,沿河自治县已成立肉牛养殖企业27家,合作社195家,家庭农场323家。牧草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牧草2.85万吨。完成存栏牛15.18万头,出栏肉牛5.18万头、牛肉产量0.66万吨,综合产值6.48亿元。
清洁能源风帆劲 绿色发展意正浓
1月17日,在乌江公司沙沱发电厂宽敞整洁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和各种先进仪器,正有序实时监测电压、电流、水情、温度等外部参数和机械参数。
运维部值长张筱介绍,中控室通过这些检测数据进行快速反应,并对电厂设备进行调整和维护。从2013年5月8日5时52分,沙沱水电站首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后,已连续安全生产十余年。
沙沱发电厂是乌江干流贵州境内的最后一个梯级电站,该水电站位于沿河自治县淇滩镇,总装机容量112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45.52亿千瓦时。
“电厂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同时兼顾航运、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沙沱发电厂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经理潘剑介绍,水电站2013年顺利实现“一年投产四台机组”建设目标,是贵州乌江水电梯级开发的“圆梦工程”。
“圆梦工程”项目动态总投资125.239亿元,涉及沿河及乌江沿线19个乡镇、143个行政村、606个村民组,工程建设征地涉及土地总面积52910.68亩,搬迁人口13184人,各类房屋面积42.51万平方米。
2005年11月开始筹建,2007年12月实现一期截流,2013年6月13日四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沙沱发电厂的投运,标志着贵州境内乌江干流水电资源开发圆满收官,也提前12年完成国家规划的乌江干流开发任务,每年可为沿河提供近亿元的税收。
指针回拨到2013年,当时的数据显示,沙沱电站建成投产后,沿河自治县全部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速21.8%,增速在铜仁市、贵州省排名第一位。
“水力机是水电站生产电能的主要动力设备,水流经过水轮机时,将水能转换成机械能,水轮机的转轴又带动发电机的转子,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再输出。”乌江公司沙沱发电厂运维部电气一次技术专工邓毅说,这样输电线路就能将电能传输到变电站,通过输电线远距离输送到千家万户。
2023年,沙沱发电厂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43亿元,缴纳税金0.63亿元。多年来,沙沱电厂还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在扩增量、转存量、抓质量上奋力攻坚,充分利用地形地理优势,大力拓展优质风电资源。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有效整合经济开发区现有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形成“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乌江新型建材产业园、乌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大功能区产业布局,实现“一区多园”稳步转型升级。
同时,沿河自治县还全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全年新签约项目21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4.4亿元。成功引进中国电建集团、华润集团等央企、国企以及晶澳集团等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落户沿河;全年引进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额95.02亿元,引进优强企业11家,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1.71亿元。
千山问道谋发展 香茶甜果铺富路

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产出的空心李脆甜多汁,色泽诱人。

沿河自治县逶迤茶园风景秀丽。 寒冬时节,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依旧翠绿葱茏。村民周素香看着眼前的景象万分感慨,她没想到自己会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也没想到这高低起伏的山头会变成连片的茶园。 中寨镇位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高海拔、多云雾,素有沿河自治县“西伯利亚”之称。受坡陡谷深和气候高寒等因素制约,农作物广种薄收,当地群众以往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山海情谊一“茶”牵,携手战贫奔小康。2018年7月15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与中寨镇正式签订捐赠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协议,在大宅、三会溪、志强三个村建成茶园1200亩。 22天完成移栽任务、成活率达95%。如今,以“白叶一号”茶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中寨镇已建成茶园10800亩,受益群众达3150多户14000余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244.43元。 “工作简单无需技术,只要来上班就有收入。”讲起发展茶叶带来的实惠,周素香脸上难掩盈盈笑意。她说,现在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茶山务工两个月就能拿到以前全年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依托“白叶一号”影响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经营主体,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品牌效应。全县茶园面积达15.81万亩,投产茶园14.61万亩,实现年产量1.251万吨,产值13.564亿元。 1987年,沿河自治县按照“坐山靠山、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吃山”的发展路子,开始走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发展之路。 南庄村自古以来就有人栽种空心李,其果实成熟后果核与果肉自然分离,品质和口感在当地有口皆碑。但要把李子发展成经济型产业,这在当时却是很多当地人不敢想的事情。 村民车应洪则笃定:“比起玉米土豆的广种薄收地,空心李一定会收获更加不错的经济效益。”当时为了种树,他把家里的菜园子土地都占用了。 “种不出庄稼就栽果树,既可以修复生态环境,还能卖钱换粮食!”3年后,成熟的果实泛着诱人的光芒挂满枝头,看到希望的村民们也开始行动起来,在房前屋后的石旮旯里都栽上了李树。 2014年,沿河自治县立足县域石漠化生态实际,确立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广泛动员农户规模化种植空心李。同时,举办李花节、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花尝果。 村民冉茂江种植的200棵空心李,去年带给他6万多元收入。靠卖李子,他家不仅建起了新房,还把3个孩子送进大学。冉茂江说:“政府为空心李塑品牌、找销路,真正成了我们的‘摇钱树’。” 多年来,沙子街道还积极整合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把发展空心李同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坚持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最美宜居、旅游休闲小镇”目标,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空心李已从沙子街道推广到沿河自治县各地,种植面积达9.28万亩,投产面积5.5万亩,每年产值达到8.8亿元,189个村的19.6万群众靠这项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打造工业新引擎 富矿精开强优势

沿河自治县沙沱发电厂一角。 (沙沱发电厂供图)
寒冬时节,沿河自治县洪渡镇贵州天弘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内,叉车、装载机来回穿梭,将一袋袋包装好的重晶石粉、萤石精粉等产品装进排队等候的大货车内,运往全国各大批发市场及出口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现场一派忙碌。
贵州天弘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重晶石、萤石矿开采、加工、销售、出口的大型矿业公司,在沿河自治县境内拥有7宗矿山,建有一座精细硫酸钡加工厂,于2018年10月竣工投产。
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该公司生产虽然不是满负荷运行,但每年的产值都在3亿元左右,缴纳国家税金2000余万元。项目建设不仅带动了沿河自治县矿产业的发展,还为矿山和加工厂周边脱贫户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走进该公司高(消)光钡、钻井级重晶石粉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只见工人们在机器前忙碌地包装重晶石粉、萤石精粉。一袋袋白色的重晶石粉、萤石精粉整齐堆放在一起,构成追单赶货的火热生产场景。
“我们采用的是最先进的介质选矿法进行洗选原矿。”贵州天弘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生产管理负责人吴廷飞介绍,公司目前有2条重晶石生产线、2条萤石生产线,年处理重晶石、萤石原矿40万吨。
经过洗矿、跳汰分选、萤石磨砂等10余个工艺流程后,像面粉一样的萤石精粉成品,就可完成打包装袋送往市场。
“公司目前的选矿工艺,可达到重晶石弃渣全部回收用于钻井级重晶石粉,分选过程无污水排出,环境污染和噪音都很小。”吴廷飞说,这项技术分选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很高,减少二次处理的同时还能保证产品质量,实现高效环保和低成本生产。
据沿河自治县国有企业——贵州武陵地矿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吴华介绍,该公司通过前期调研走访多年在沿河从事矿产资源勘探的专业技术人士和从事矿产开采的矿山业主了解到,沿河自治县萤石、重晶石矿资源储量保守估算在4000万吨以上。
精开矿产资源,拉动经济发展。2013年以来,沿河自治县获省、市颁发及延续登记采矿权证41个。已颁证的矿山主要分布在塘坝、客田、洪渡等乡镇,其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矿的总储量达1697.37万吨。
“省外一些重晶石、萤石加工企业常常把我们的产品当作‘味精’使用,以提高他们加工产品的白度和质量。”吴华说,沿河自治县产出的重晶石、萤石矿具有“白度亮、比重高、质地纯”的天然优势,通过浮选后纯度可达90%以上。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提出“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洪渡镇矿产工业园的管理和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力度,推动建设萤石矿深加工基地,实现县域工业生产总产值明显提升。
因品质上乘,沿河自治县的中、低端萤石原矿价格每吨300元至500元,高端萤石原矿价格每吨500元至1300元,重晶石矿每吨300元至600元。与周边县、市的原矿售价相比,沿河萤石、重晶石矿的市场价格每吨要高出100元至300元。
“2022年6月,我们研发出了一项名为零能耗制冷新材料专利技术。”吴廷飞表示,该公司下一步将利用洪渡精细硫酸钡加工厂的资源优势,筹资5.8亿元建设2条年产30万吨零能耗制冷新材料生产线,将精细硫酸钡深加工为使用更广泛的重晶石高端产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