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关于深入推进‘四大文化工程’、释放文旅消费潜力的工作部署,对我们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1月26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黔东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省人大代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主任蒋友财代表感慨良多。

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多彩的文化和丰富的内涵,为创作者、创业者及研究者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
如何才能让民族文化更具时代价值?在蒋友财代表看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首先要保护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比如苗衣上绣着鱼龙纹样,寓意‘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绣娘付诸全部的心力与情感,只为送上美好的祝福,这种主流价值观对于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都是共通的。”
通过实际调研与走访,蒋友财代表发现,有些文化衫、伴手礼等旅游商品价格偏高,究其根本,人工成本高、工序繁复是重要原因,因此游客购买时会因价格而犹豫再三。“旅游商品也应细分市场,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商品的流通。”他认为,若想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产品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尤其在非遗手工艺领域,中端市场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中端产品线利用机械化生产提升可复制率,解放劳动力,让人们去做更有意义、更具创新的事。”如今非遗产品变得越来越时尚,国风服饰、家具装饰、艺术装置、日常用品……别出心裁的设计让不同消费者群体眼前一亮。基于此,蒋友财代表倡议更多企业来牵头促进匠人及其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带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人才是关键。蒋友财代表介绍,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致力于培养知传统、会设计、精工艺、善创新、能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既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又懂现代设计理念,同时兼具国际化视野。
“2020年我校学生成立手工艺勤工俭学合作社,如今已成长为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成为行业翘楚,他们设计制作的刺绣、蓝染等非遗文创产品一直广泛受到人们喜爱。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中国丹寨非遗周、南京国际时装周等平台,向外界充分展示苗侗民族文化与时尚设计融合之美。目前校内还有黔承世锦、艺心向黔、CHENG17服装工作室、一点蓝工作室等大学生创业团队正在茁壮成长。”蒋友财代表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面对市场前景愈发广阔,蒋友财代表希望社会各界把视野放宽。他提到,黔东南具备打造成为非遗产品及文创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条件,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吸引国内国外批发商到此选购,促进贵州文化尽显“年轻态”“国际化”,大有可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