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县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点。
5月9日下午,沿蜿蜒的公路向上,记者随2018年全省第一次项目观摩会第四观摩组来到水城县龙场乡,现场观摩水城县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点、水城县南部农业园区茶叶基地。
车还未停稳,道路两旁别具特色的双层白族民居、鳞次栉比的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的健身器材……已让与会观摩代表们赞叹连连。
一下车,与会观摩代表们就直奔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家”,同老百姓拉起了家常。

观摩代表走进曾九九的新家,同他“拉家常”。
“您这个房子有多大?”
“这个房子有80个平方,两层,很方便。”说到自家房子,今年4月刚从水城县龙场乡麻窝村中寨组搬到白族文化园的曾九九难掩心中喜悦。曾经一家四口人挤在年久失修的木房子里,生活质量同现在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像曾九九这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子的村民,在水城县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点还有506户。
“以前住的地方生产生活极为不方便,现在好了,不仅住上了新房,发展生产和娃娃就学都方便得多,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有生之年还能住上党和政府为我盖的楼房哩!你说要不是国家政策好,能有这好事吗?”
……
“日月耀辉光画栋,党恩浩荡映雕栏”。曾九九新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成了水城县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点搬迁户们内心的共同写照。
据水城县水城县南部园区党工委书记唐谢天晓介绍,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项目投资1.2亿余元,安置农户507户2062人。该项目A、B、C组团于2017年10月完工,并于10月17日首批搬迁入住94户340人。其余组团已于今年3月完工并搬迁入住。
安置点充分将本地白族文化及茶文化进行创意糅合,建设了187栋别具风格、自然质朴的白族风情建筑,形成了安置点与白族风情园隔湖相望、依山傍水、融合发展的格局。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学校、医院等附属功能设施,基本建成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安置小区,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将逐渐形成集医疗、教育、旅游、产业一体发展的功能服务核心带。

家门口的“扶贫工厂”。
易地扶贫搬迁,要搬得出人,更要稳得住心。
“让搬迁户真正‘一步住上新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把安置点建成一个幸福家园。”从龙场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始,就成了水城县南部园区一班人的奋斗目标、努力方向。
为此,水城县南部园区管委会采取“三个一批”就业保障:结合茶文化产业园(白族风情园)发展需求,提供环卫、安保、水电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保障一部分贫困户就业;根据进驻茶文化产业园(白族风情园)餐饮个体户、民营幼儿园、商贸等第三产业用工需要,提供一批就业保障;给予优惠政策进行创业扶持,茶文化产业园(白族风情园)房屋对外实行为期两年半的免租优惠,鼓励安置点贫困户从事餐饮业、快递、农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带动一批贫困户创业脱贫。
此外,水城县南部园区管委会以发展茶产业为契机,实施产业发展带动一批搬迁户就业,积极引进潜力企业入驻。目前,由水城县供销社联合服装企业在园区建设的服装加工厂,提供450个就业岗位,每个岗位预计人均月收入2000元。
如今,在水城县南部园区,看不到闲人,看到的只有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拥有一技之长的陈选益凭借自身熟练的技术在安置点项目工地干起了泥水工;陈选益妻子曹红菊根据“用工信息”,应聘到了园区服装厂,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李新芬、夏菊花等成了家门口的“新茶农”;61岁的黄定林老当益壮顺利在园区谋得一份保安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城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贵州省农委副主任邓继志感慨:“我看到这里的生态易地扶贫搬迁,真正改善了我们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使他们从一个传统的经济状况跨上现代化的农业道路,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