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临,骄阳炽
稻田凝翠,蝉鸣穿林催时令
鹿角轻落,半夏生翠启盛夏
夏至,乃二十四节气中第十番节律,标志着北半球白昼之巅,亦是贵州农事的关键节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黔地虽无酷暑难耐,却迎来降水高峰,喀斯特地貌下旱涝交替风险骤增。农谚有云:“夏至雨点值千金”,雨水丰沛与否直接关乎稻秧存亡,恰是插秧、治虫、护苗的紧要关头。
古人描绘的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山间鹿群褪去旧角,自然更迭悄然发生;
二候蝉始鸣:蝉鸣破土,声振林樾,似催农事莫懈怠;
三候半夏生:湿地半夏抽苗,药草与稻浪共谱夏日序曲。
贵州梯田如链似带,夏至时节,农人乘着“日照最长 降雨最多”的节气特性,抢插晚稻。罗甸县田间,插秧、治虫、分拣茄子并行不悖,农谚“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道出时令紧迫。镇宁蜂糖李、各地的杨梅正值采收,果香与稻香交织,勾勒出立体农业图景。然需警惕“夏至无雨干断河”的预警,防旱涝急转。
夏至是贵州人与自然博弈的缩影。农人遵循“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的谚语,调整灌溉策略;游客则循着“夏至吃个荔,一年都无弊”的民谣,品味时令鲜果。在日照与雨水的交替中,黔地儿女书写着“抢雨时、谋丰年”的农耕诗篇。
在非遗农民画里感受贵州的民俗与人文内涵,从传统到当下,从当下延续至未来。
《夏日背水》 徐承波
「背水谣歌」的清凉
夏至的日头攀上吊脚楼檐,蝉鸣撞碎晌午的闷热,苗族姑娘们背着木桶穿过青冈林。竹筒舀起山泉的刹那,水花溅在蜡染百褶裙上,化作游动的银鱼。这背桶里晃动的何止是山泉?分明是云雀衔来的半勺天光,是岩缝里沁出的整个夏天的甘冽
《枇杷上市》 徐承贵
「夏果沁甜」的丰饶
竹篾筛子漏下斑驳日影,枇杷表面的细绒在光线下浮动如金尘。阿妹用麻叶裹住最大的那颗,要留给放牛归来的阿哥。蝉鸣声里,枇杷核在竹筐底部悄悄发芽,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的甜都藏进褐色的纹路里。当最后一缕果香飘向山坳,枇杷树正借着月光,在墙角悄悄酝酿下一场金黄。
《下田坎》 熊兴兰
「田坎行歌」的泥香
露水还挂在稻叶尖上,阿婆的斗笠已盛满朝阳。她们弯腰插秧的弧度像在丈量大地,指尖分秧的节奏应和着山涧的泠泠。当最后一株秧苗立在水田,暮色中的田坎已爬满星子,这夏至的田垄啊,是岁月用犁铧写就的诗行,每个标点都浸着汗水的咸涩与丰收的渴望。
白昼虽长,然阴气已萌。正如黔地谚语“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盛极必衰乃自然之理。愿您于繁华中保持清醒,为秋收冬藏蓄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