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节气文化
网络中国节・秋分|昼夜均分处 黔地丰登正此时

秋分至,昼夜均分

烟霞轻染,稻穗沉垂田垄间

桂香暗涌,硕果盈枝村寨边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番节律,仲秋过半的节点。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贵州告别初秋的微凉,迎来“秋高气爽”的盛景,昼夜时长均等,此后昼渐短、夜渐长。农谚道:“秋分秋分,昼夜平分”,贵州的高原与河谷交织地貌,让秋日风光层次分明,山间坝区尽是丰收的序曲。

《金色稻谷丰收》作者:徐承贵

古人观象授时,定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夏日轰鸣的雷声渐渐隐去,黔中大地少了雷雨的惊扰,唯有山间溪流潺潺,伴着秋风掠过树梢的轻响,勾勒出秋日的静谧;

二候蛰虫坯户:藏于石缝、泥土中的蛰虫,开始用细土封堵巢穴,为越冬做准备,田埂边、墙角下,隐约可见它们忙碌的痕迹,藏起生机待来年;

三候水始涸:随着降水减少,山间的小溪流流速渐缓,低洼处的积水慢慢干涸,露出湿润的泥地,偶有蛙鸣渐弱,为秋声添了几分疏朗。

《芦笙庆丰收》作者:徐承贵

贵州农事此时进入“秋收正酣”的黄金阶段——中稻全面成熟,黔东南的加榜梯田、黔北的赤水河谷,金黄的稻穗连成一片,农人牵着水牛、背着打谷机穿梭田间,镰刀起落间,稻秆倒地的脆响与欢声笑语交织;玉米褪去绿衣,黔西北的乌蒙山区,一串串饱满的玉米棒被挂在屋檐下,晾晒成秋日里亮眼的“黄金帘”;黔西南的薏仁米、黔中的百香果相继成熟,农户们挎着竹篮采收,指尖沾满果实的清香。低海拔坝区忙着收割晚稻,高海拔山地则在翻耕后播种冬小麦,田埂上的稻草人迎着秋风伫立,守护着丰收的希望,处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热闹景象。

《苗家打谷子》作者:徐承波

秋分亦是贵州人欢庆丰收的生活画卷。苗族同胞迎来“尝新节”,将新收的稻谷、玉米蒸煮,搭配自家腌制的腊肉、酿制的米酒,祭祀祖先后天各户欢聚共食,席间笙歌阵阵,尽显丰收喜悦;侗族村寨会举办“稻田抓鱼”活动,村民们挽起裤脚踏入收割后的稻田,捕捉肥美的稻田鱼,孩童们在一旁嬉戏打闹,溅起的水花沾着稻香;寻常人家则遵循“秋分食秋菜”的习俗,采摘田间的野苋菜、马齿苋,与鱼片同煮成“秋汤”,寓意“秋汤灌脏,洗涤肝肠”;市集上,糖炒栗子、烤红薯的香气四处弥漫,咬开热乎乎的果实,甜意从舌尖蔓延至心底,尽显“秋分养收,顺时而食”的黔地生活智慧。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作者:熊兴凤

秋分,昼夜均分,稻浪翻金庆丰收。黔岭含黛,农歌悠扬,果谷满仓映晴空,共话岁稔福安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