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江口:不破贫困誓不还 不负美丽不负卿

         

  (神秘江口,山清水秀)

  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山清水秀,以美著称。但要把全省此批出列的14个区县作为冲锋战士按综合实力排队,江口肯定是排在最后面的一个。

  好个江口,立下不破贫困誓不还的斗志,3年多来,群策群力展开脱贫攻坚大决战,终于不负美丽不负卿,冲到了胜利的最前端: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9.05%!居我省此次出列的14个县(区)之首。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江口制定了打赢决战的“江口标准”目标明确,开展“三大战役”整合资源聚力攻坚。反映出江口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江口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江口之变在发展。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业、全域旅游业,筑牢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经济基石;

  江口之变在获得。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群众所需就是干部所盼,干群关系水乳交融;

  江口之变赢得未来。村子美了、荷包鼓了、笑脸多了、信心足了,乡村发展步伐更稳,路子更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江口县渐次铺开。

  江口标准 指明攻坚方向

  当脱贫攻坚集结号在华夏大地吹响,武陵山区的全国重点扶贫县江口,也踏着时代节拍,用苦干实干书写自己崭新的时代。但是,江口能否在第二批脱贫名单里顺利出列,仍有不少人担心:铜仁此次出列的4个区县中,江口是唯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欠账太大!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哪里有短板,补哪里;哪里有困难,攻哪里。江口县拿出不退缩、不言弃的斗志,提出一个目标: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8%。

  高标准、严要求,目标既定,挂图作战。《江口县脱贫攻坚整县退出攻坚战作战方案》、《江口县脱贫攻坚政策标准》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印发,为整县退贫出列指明了方向。

  科学、规范、高效的指挥调度机制,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坚强堡垒——

  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1个指挥中心和9个工作专班。9个工作专班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指挥棒统一调度,全县迅即掀起攻坚高潮。“江口标准”应时出炉,成为打赢这场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对标国家验收标准,出台三项江口标准,实现各项政策可操作、可落地。

  (凯德街道周屯生态移民安置点)

  “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江口标准。对标国家验收标准,江口县将其进行再细化。如对于“两不愁”,该县明确“不愁吃”四有江口标准:有米、有油、有肉、有橱柜;“不愁穿”四有江口标准:有衣、有被、有床、有衣柜。这一细化举措,更加明晰了干部在执行政策时的“标准”界限问题,利于实操、有效推动。

  “六不改”和“五改一化一维”江口标准。这一标准,主要涉及老百姓住房,捋清了不少利益纠纷,也进一步明确了老百姓权益。如“五改”标准,江口县提出:改厨,有单独的房间作为厨房,有固定的灶台和碗柜,灶台平整……

  “脱贫攻坚是场大仗,但抓具体工作时要一细再细。”在江口县扶贫办主任刘元兴看来,“江口标准”有效解决了工作过程中没有标准导致的“标准太多”问题。

  坝盘镇龙阳村村民杨毕英,受益于“江口标准”,有了更宽敞的房屋、更亮堂的厨房。以前,杨毕英家房子破旧漏雨,五口人挤住一间。

  9月26日,走访杨毕英家,改造后的房子焕然一新,右厢房改成了客厅和厨房,左厢房是卧室。厨房内,灶台和大铁锅,仍保留农村人习惯,墙边放着冰箱,里面有肉有菜。

  “执行江口标准,效果是长期的。”龙阳村村支书吴进益说,有了统一标准,少了模棱两可的纠纷,多了公平公正的评判,确保贫困户利益。

  三大战役 拼出海阔天空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发出总攻令。

  脱贫攻坚,是贵州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三大攻坚战”之首。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江口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宣言掷地有声。

  唯其磨砺,始得玉成。决战脱贫,江口县打响“战略总攻、全面冲锋、堡垒攻克”三大战役。

  战略总攻。以精准管理、因户施策为主题。建立驻村干部“一学二访三会四评”四步工作法,即学政策学标准、逐户走访农户、召开组内群众会、召开村民代表评议会,实现精准管理、全面启动因户施策。

  全面冲锋。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为主题,实现产业扶贫贫困户利益分红兑现率达100%,贫困户人均分红300元以上;基础设施完成“组组通”工程量的50%、联户路总工程量的100%、人饮工程总工程量的100%。

  堡垒攻克。以易地搬迁、思想扶贫为主题,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全部搬迁入驻,各项指标达到整县退出标准。

  通过对“三大战役”分阶段进行量化“精准管理、产业脱贫、基础设施、易地搬迁、教育培训、医疗扶贫、思想扶贫、环境整治”八大攻坚战任务,做到作战分阶段、阶段有目标、目标有量化、量化有考核,扎实稳步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整县退出大决战。

  打赢“三大战役”,江口县召开千人誓师大会,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书记、县长挂帅,10个乡镇(街道)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897名机关干部与692名村干部组成104个驻村工作队,领命出征,驻扎一线,向贫困发起总攻。

  号角连天响,24万颗脱贫之心同频共振。誓师大会召开后,通过召开各种院坝会、堂屋会、火塘会,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入户走访,评出群众公认的12176户贫困户。县、乡2853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手拉手,心贴心,克服一个个困难,迈过一个个难关。

  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山村,用真情催生希望。他们中有人不管天寒地冻,匍匐着也要去看望群众;有人一再推迟婚期,只为脱贫攻坚时不我待;有人父母年迈不能尽孝,亲人故去没能送别……

  他们把茅草坡踩成了大路,石板走成了猪槽。蹲下去,他们为老人贴膏药、补衣裳、换洗被褥,是群众的贴心人;站起来,他们拉砖运石,挑水送粮,是脱贫战线的生力军。

  干部的汗水没有白流。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被彻底激发,涌现出近两千户主动脱贫典型。三沛塘村28户贫困群众发出了“我是产业的主人,我要脱贫”的呐喊;骆象村42户贫困群众抱团申请脱贫;艾坪村12户贫困群众欢天喜地递交脱贫申请。从个体到抱团申请,“我脱贫我光荣”在江口大地蔚然成风。

  除贫兴美 奏响振兴旋律

  9月25日,细雨中,采访车沿着茶园3米余宽的产业路进村。车窗外,茶树一茬茬整齐排列,梯次展开向山顶延伸,直插天际。

  通村公路蜿蜒迂回,采访车环山而上,至山顶后再盘旋而下。江口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村寨似珍珠玛瑙散落山涧。每进一个村,皆感叹路之不易,路之重要。

  怒溪镇骆象村,茶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依靠茶产业,骆象村乡亲成了农业合作社股民、茶园工人,吃上茶叶“生态饭”。

  村支书杨茂华感叹:“以前只有一条毛路进村,一下雨,车子就进不来。现在,村里有9条水泥路进城。路通了,产业有了,日子自然就好过了。”

  守着金山不砍柴,江口历代先民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代代相传。

  守着碧水没水喝,山高谷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只能望水兴叹。

  2000年,江口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直到2014年,全县尚有贫困村8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52户42398人,贫困发生率达19.85%。

  这是一片天生丽质的土地,群山碧透、万木争荣,天蓝水碧、风清气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响彻大地。贫困县的标签已经贴了10多年,江口到了撕掉落后标签奋起直追的时刻。

  江口决心用美丽战胜贫困。

  建好回家的路。杭瑞、安江高速和梵净山景区快速干道等一批骨干路网相继建成,国省干道、县乡道和“组组通”路网四通八达,乡乡通油路、村村水泥路、寨寨硬化路,江口交通实现外捷内畅。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拿到教育扶贫礼包,孩子们开心地笑了)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美教育。人人有学上,费用有保障。2014年来,新建维修学校105所,新增学位4500余个,全力保障新增城乡居民子女就学需求。校舍明亮、书声琅琅,教育保障有力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让乡村生活像城里一样便捷。实施各类水利项目、人饮提升工程,从城到村实现“龙头一打开,清水自然来”。全县供电可靠性达到99.68%。电讯稳定畅通,4G网络实现全覆盖。文体广场、文化墙成为美丽乡村的新标志。

  人人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2014年以来,兑现各类医疗补偿资金3.76亿元,“四重医疗”兜底保障政策,一站式结算服务,确保有病不愁医。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对全县4.8万余农户实施危房改造和“五改一化一维”,把“危旧房”变成了“小康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个,2822户农村群众搬出大山,迈向新生活。建成规范化农村互助幸福院34所,693名农村特困户、独居老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乡乡建有产业园。以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3个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等增收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三变模式”助推产业“点土成金”。

  建成了全省最大冷水鱼繁殖基地,成为全省冷水鱼裂变式发展试点县。产业硬仗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成为贫困群众的收入增长点。

  全力抓好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建成多个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带村”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端上山水金饭碗,发上生态旅游财,2.5万余农民投身到农家乐、乡村旅馆等旅游行业,吃上旅游饭。

  打好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江口正走上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绿色发展脱贫路!

  “0099” 尽显鱼水情深

  历史必将铭记这浓墨重彩的一页!

  2018年,江口县顺利接受国务院第三方评估,以99.05%的群众满意度居同批14个出列县(区)之首。喜讯传来,江口干部亲切地称这一成绩为“0099”。即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超过99%。

  喜悦的数字背后,是什么?是群众的笑脸,是洋溢在他们脸上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村民李早生因残致贫,通过精准帮扶,李早生一家5口人的生活彻底改变:孩子读书有教育补贴,自己在茶园务工有工资拿,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年底有分红……一家人一年收入超8万元。

  肖大顺家因妻子生病致贫,得到的是医疗救助。“最大的获得就是和邻里乡亲的关系变好了。”他说,以前一穷二白,不但夫妻常吵架打闹,还与邻里矛盾不断,现在生活好了,谁还有心争吵?

  村里人都说曾启发的获得才最实惠。50多岁的曾启发,曾因照顾常年生病的父亲,耽误了婚事。父亲病逝后,唯一留下的家产是一间破败不堪的木房。去年,曾启发家得到3.5万元补贴,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公租房。村里茶产业发展起来后,他成了茶园管理员,每月固定收入2千余元,终于要把媳妇迎进门。

  ……

  讲获得,话感恩。一点一滴发生在村民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凝结成农村焕然一新的磅礴巨变。2017年底,江口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98%。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好”等次。

  “这场仗打下来不容易,群众得实惠,我们的收获也不少。”江口驻村帮扶的干部都说。

  骆象村的获得挂在了村委会墙上,那是21面鲜红的锦旗,分别来自21个村民小组。

  龙阳村的获得是村口路两旁蔓延近2公里的矮菊,提前扮靓村庄为振兴家乡打好基础。

  帮扶,或许就是从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整理床铺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和村民的相互信任感越来越强。

  一面面锦旗鲜红,一段段鱼水情深。据县扶贫办初步统计,该县共收到群众送来的脱贫攻坚锦旗1000余面,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浓浓感恩情。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江口县正展开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誓把乡村振兴进行到底,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在莽莽大山谱写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华美乐章。(记者:王瑞馨 王淑宜 摄影:安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