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动态要闻
让“千年珍材”活起来多起来——我省成功选育首批珍贵用材树种良种

9月11日下午,在贵州省林科院实验室里,超净工作台低声嗡鸣,透明组培瓶在操作台上整齐排列,科研人员身着实验服、戴着无菌手套,专注地进行楠木组培操作。

时间拨回到8月26日,对贵州林业科研人员来说,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在贵州省林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上,“黄心梓木1号”滇楸与“贵楠1号”“贵楠2号”“贵楠3号”楠木良种通过认定,成为我省首批珍贵用材树种良种,标志着我省首次实现珍贵用材树种良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填补了省内缺乏该类良种的空白。

良种选育堪称林业科研中最耗时的工程,成绩背后,是贵州林业科研人员历时二十年的系统攻关。

选种:锚定本土“基因库”

在贵州,楠木、黄心梓木并非陌生树种,而是根植地域发展脉络的“千年珍材”。选育良种,既出于地理禀赋,也承载着历史的必然。

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等地,当地土司曾将优质楠木作为“贡木”运往京城,用于宫殿、庙宇建造。

即便到了近现代,楠木仍以其树干通直、木质坚韧细腻,被广泛用于高端家具及古建筑修缮,属稀缺用材。

从地理环境看,贵州中、北部海拔700至1200米的山地,气候温润、土壤疏松肥沃,恰好适配楠木“喜缓坡、好肥土”的习性,天然生长的楠木资源为良种选育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

黄心梓木则是贵州特色树种,分布于黔中、黔南、黔西南等海拔1000至1750米区域。其心材呈淡黄色、耐虫蛀,一直是民间认可的优质用材。

然而,两种树木长期面临“好材难育”的困境:天然楠木生长缓慢,成材需上百年,人工育苗环节技术要求高;黄心梓木因花朵入口有细绒毛,阻碍昆虫授粉,天然结实量极少,种子稀缺,传统育苗难以规模化。正因如此,让“千年珍材”活起来、多起来,成了贵州林业科研人的重要使命。

攻坚:二十载接力破局

我省林木遗传育种工作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初期聚焦杉木、马尾松等常见树种。

上世纪70至90年代逐步推进种源区划与良种基地建设,但对楠木、黄心梓木等珍贵树种的育种工作仅停留在资源调查阶段。

进入新世纪,受资金、技术等影响,珍贵树种育种工作进展缓慢。

2010年,国家启动林木良种补贴政策,为我省育种工作注入动力。

2022年,我省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林木良种培育专项补助,珍贵树种选育工作驶入“快车道”。

这场攻坚,凝聚着众多科研人的心血,54岁的张明刚、47岁的姜运力就是其中的代表。

“贵楠系列”选育负责人、省林科院高级工程师姜运力,自2005年起便投身楠木良种培育,他的日常是“带领12人的团队奔赴全省楠木分布区测数据”。

“要想找到好楠木,就得下腿脚功夫。每一株楠木的高度、胸径、抗病虫害性等,每年都要调查记录。”姜运力告诉记者。

最终,经过筛选、繁育、区域试验等流程,姜运力和团队从数千株楠木中选育出3个适应性强、生长性状好的“贵楠系列”良种。

“黄心梓木1号”滇楸的选育,由省林科院副研究员张明刚牵头。自2004年起,他就带领一支12人的团队与“繁殖难”问题死磕。

“初期用常规芽接、劈接技术,光砧木就需1至2年,成活率还低。”张明刚说。为了突破瓶颈,团队一边加强母树管理、进行人工授粉,一边建设采穗圃、试验嫩枝扦插。

“虽然团队换了几批人,但我们的目标从未变过,终于找到了适合黄心梓木的配方。”张明刚说。

落地:从实验室到钱袋子

如今,这些经过二十年培育的良种,正让“千年珍材”变成林农手中的“真金白银”。

与普通树种相比,良种优势显著:普通梓木每立方米1000至1500元,“黄心梓木1号”因金黄心材,价格在2000至2800元之间。“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生态账。”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宗炜告诉记者,楠木、黄心梓木寿命长、碳储存能力强,是优质的碳汇资源,种植良种能改造低质低效林,丰富森林物种,让贵州的“生态绿”更有韧性。

目前,贵州已划定推广区域,科研团队正加快建设采穗圃。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贵州已审认定林草良种80个,较“十三五”增长176%。

“培育良种不是一代人的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宗炜说,未来贵州将把更多本土珍贵树种纳入育种计划,让良种从实验室走进山林,从“纸上成果”变成林农的“增收果实”。

从破解“好材难育”到推动良种规模化应用,贵州楠木、黄心梓木的育种之路,既是科研人员坚守的见证,更是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随着良种逐步推广,这些扎根贵州的珍贵树种,将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中发挥更大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