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的舍烹村,通过产业发展,村民们真正走上了致富路。“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倾力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项目,种植猕猴桃、蓝莓、刺梨等特色水果,村民们走吃上了特色“旅游饭”。
6月的贵州,瓜香果甜,丰收在望。在那高高的山冈上,绿绿的树林、瓜藤下,挂满了一串串“金银果”:有红彤彤的罗甸红心火龙果、金灿灿的荔波黄金百香果、甜蜜蜜的水城猕猴桃、圆溜溜的安顺六马蜂糖李、蓝盈盈的麻江蓝莓……香香甜甜的水果里,藏着果农幸福的笑脸。
罗甸县龙坪镇五星村的果农罗家合就是其中之一。罗甸红心火龙果即将上市。最近几天,罗家合一家都围着家里的几十亩火龙果“打转转”。
荒山变果园,产值低的土豆和玉米让位“金银果”,得益于我省蓬勃发展的农村产业革命,许多像罗家合一样的贫困户种上了精品水果,过上了甜蜜生活。
在水城县猴场乡猴场村,定位精品高端水果的红心猕猴桃让村民李定江一家鼓了腰包,不仅盖起了新房子,还买起了漂亮的车子,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李定江的妻子谢礼英告诉记者,“我们的猕猴桃走的是高端市场,绿色安全、品质好、口感好,市场好的时候25元一斤都卖过呢!”
在镇宁自治县白马湖街道办事处永和村,有一片认养模式的樱桃园。镇宁白马湖街道办事处永和村驻村第一书记申慧民告诉记者,“樱桃成熟的季节,这些樱桃树的主人都会来此采摘樱桃。村里仅这一项就增加了10万余元的集体收入。”目前,该村以樱桃节的举办为契机,实现农旅发展,村民收入节节高。
在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罗甸火龙果、水城猕猴桃、镇宁樱桃等精品水果,迅速在全省落地生根,开出了“致富花”,结出了“金银果”。
第一季度,全省水果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截至5月底,全省果园面积达763.6万亩,(其中蓝莓、李子面积全国第一、猕猴桃面积全国第三,火龙果、百香果产业规模均进入全国前列),同比增长11.5%,其中,当年新增55.6万亩,水果产量39.8万吨,同比增长8%,产值35.7亿元,同比增长27%。预计到6月底,全省果园面积达764万亩,同比增长10.14%,产量110万吨,同比增长23.5%,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同比增长23.7%。
这组漂亮的数据背后,是全省上下积极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的久久为功。
黔地多佳果。罗甸火龙果、水城红心猕猴桃、镇宁蜂糖李、麻江蓝莓等众多水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成为响当当的金字品牌。如何把精品水果产业做大做强,造福当地百姓,我省在示范基地建设、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下了大力气。
省农业农村厅于近期专题研究水果产业相关工作,并就落实领衔省领导指示作出具体安排。
2019年,该厅统筹财政资金9148.45万元,用于水果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其中,水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448.45万元,全部用于8个“万亩片”和25个百香果“千亩村”示范基地生产建设环节;新增资金3700万元,1200万元用于果园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2000万元用于绿色防控、质量安全、休闲观光等建设,调整500万元中央专项支付资金投入水果产业;安排2000万元支持六枝特区组建SPV公司发展猕猴桃产业。
我省还成立了水果产业专班,积极统筹各方力量联合推进各项工作。同时,还组织专家深入各地果园开展技术服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百香果、猕猴桃等8个省级专家组100多人次,深入44个县区78个镇乡的水果基地开展建园、栽培技术、贮藏保鲜等内容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92次,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户等3520人次。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水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提出,我省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八要素”,聚焦火龙果、百香果、猕猴桃、蓝莓等水果,着力打造“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区。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作用,加强产销衔接和品牌打造,完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链接机制,将精品水果打造成我省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眼看火龙果就要上市了,罗家合的眼里都是笑意。几年前,务工返乡的罗家合把家里的荒山种上了火龙果。靠着几十亩火龙果,罗家合一家早在2015年就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像火龙果一样红火的日子。“今年火龙果价格好,产量也不错,又是个丰收年。”罗家合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