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松桃福农鑫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油茶种植基地务工。
“当初差点砍来当柴烧,如今却年年能挣钱。”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甘龙村村民范永芬说起她家的油茶林来,满脸堆笑。
甘龙村种植油茶历史久远,和村里的其他老油茶种植户一样,范永芬家祖辈留下的油茶林不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老品种产量低、管护成本高,逐渐被市场淘汰。
“砍掉可惜,留着又占着土地、不见经济效益。”甘龙村里1700多亩老油茶成了“野”油茶林,村民守着满坡油茶树却受穷。
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尤其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全省农业种植结构的全面调整,油茶成为我省促进农村产业复兴中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
在此背景下,全省121.1万亩低产油茶林陆续迎来提质改造,甘龙村的老油茶林也随之迎来了新生。
“县里的专家特地来帮着我们做品种改良,嫁接新品种、调整茶林密度,我们的老茶林这才大变样。”范永芬告诉记者,去年经过科学的低产改造,年底就给她家额外带来了5000多元的油茶收入,“村里的老油茶林都变身‘摇钱树’咯!”范永芬高兴地说道。
低产油茶林重焕生机,全省新造油茶林面积也在逐年增长,我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人文底蕴和资源承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度规模发展。截至2017年,全省油茶种植面积已扩至263万亩。核心发展区遍布黔东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的15个县(市、区)。
“不仅种植量要上去,更重要的是推广良种良法,种植效益才会最大化。”大连民族学院资源植物研究所教授阮成江说。
2014年,阮成江带领博士团队来到贵州油茶主产地之一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建立起油茶博士工作站,构筑“贵州省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油茶创新利用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技术攻关,培育出了适合武陵山区域种植的高产油茶,让玉屏油茶率先实现“良种良法”,为全省油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打下了发展基础。
2017年,省级投入资金218万元,新建1100亩油茶采穗圃,提高新选育品种的穗条供给能力,全面投产后将新增穗条产能约1200万枝。如今,玉屏已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油茶苗木繁育交易中心,仅今年第一季度,就为全省市场提供优质油茶幼苗28万株。
有了种植规模和品质作保障,贵州油茶得以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品牌打造上步入转型升级快车道。以提升油茶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支撑,企业带动为突破,坚持绿色生态,做精做强油茶全产业,成功打造了“贵州油茶”公共品牌,及“三山谷”“梵真坊”“黔金果”等重点品牌。
2017年,全省油茶籽产量5.96万吨,实际生产茶油1.4万吨,油茶产业总产值为10.33亿元。全省从事油茶产业种植和加工的企业66家,专业合作社212家。贵州真正实现了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油茶产业正在成为贵州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备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