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称: | 赵永清等 | 会议届次: |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支持粤黔打造协作典范,加快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02538号(经济发展类294号) |
主办单位: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会办单位: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复文标题: | 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538号(经济发展类294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
代表名称: | 赵永清等 |
会议届次: |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支持粤黔打造协作典范,加快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02538号(经济发展类294号) |
主办单位: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会办单位: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复文标题: | 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538号(经济发展类294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
国家发展改革委:
现就《关于支持粤黔打造协作典范,加快贵州深度融入大湾区的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关于支持通道互联的建议
(一)建设水运通道。一是都柳江航道贵州境(三都县至三江县老堡口)267公里,规划为五级航道。目前,已提级按四级航道标准建成从江、大融、郎洞、温寨四级航电枢纽,已基本完成我省都柳江航电一体化建设。二是清水江航道贵州境(凯里至省界)311公里,根据《贵州省水运发展规划(2012-2030年)》,清水江凯里至三板溪197公里航道规划为五级,三板溪至省界114公里航道规划为四级。目前,三板溪至省界的114公里航道已纳入国家正在修编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规划提级为三级航道。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机遇,按照先易后难、从下至上的思路,启动清水江沿线通航设施建设。三是红水河龙滩1000吨级通航设施项目工可前置的用地预审选址、社稳、航评等专题已获批复,工可报告已经广西、贵州发展改革委联合审查,进入联合审批阶段。下一步我省将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
(二)推进铁路互通。一是我省正在全面加快推进贵广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已完成贵州段隧道病害整治工程,计划今年6月底前建成,全段力争今年底前建成。改造后运营时速由250公里提速至300公里,标杆车车程缩短约40分钟,贵阳至广州最短时间将压缩至3小时30分钟左右。二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和新渝贵高铁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通道的重点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建成后通道货运能力将从现在的2000万吨/年提升到6000万吨/年以上,推动形成重庆经遵义至贵阳至柳州至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的铁路集装箱货运大通道。目前,国铁集团正牵头开展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项目可研修编和前置要件办理,新渝贵高铁我省与重庆正在开展预可研编制。
(三)加强港口合作。一是加快贵阳国际陆港建设,实现贵阳国际陆港至广州港黔粤班列双向开行,黔粤货运通道实现双向顺畅联通。2022年以来,开行陆海新通道班列223列、到发11413标箱,其中,黔粤班列96列、到发5384标箱,分别占43%、47%。二是加快推进《贵阳国际陆港专项规划》《贵阳国际陆港(二期)项目概念性规划》等编制,明确了贵阳国际陆港、港口核心功能区、“港区联动”的规划范围,并在临港产业布局方面,着重发展公共仓、冷链物流、统仓共配等大物流产业,全省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已经具备保税仓储功能,满足相应的黔粤保税仓储需求。
二、关于支持产业互补的建议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印发实施《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打造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规划(2022-2035年)》,探索“大湾区企业+贵州资源”“大湾区市场+贵州产品”“大湾区总部+贵州基地”“大湾区研发+贵州制造”多层面产业对接合作机制。2022年以来,黔东南州新引进大湾区重点产业项目225个、优强企业122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28.5亿元。二是2022年8月,粤黔两省签订《建立粤黔两省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的框架协议》,共同印发实施《关于建立粤黔两省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的实施意见》,深化“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4+”合作模式,促进我省与广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补链强链。截至5月底,推动粤黔共建产业园区98个。三是印发实施《深化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实施方案》,支持省内现代化工和基础材料产业企业面向大湾区需求进行产业配套和产能储备。今年3月23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2023年粤黔产业协作大会,邀请比亚迪、中广核、越秀集团等258家企业参加洽谈,现场签约23个产业投资项目,签约资金493.1亿元。四是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为贵安新区等9个试点地区批复电网规划,指导售电公司加强服务,有效保障相关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增量配电试点退出机制,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调整不适合的项目合理有序退出试点。
(二)加强文旅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结合,赴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开展文旅招商推介活动,邀请大湾区企业来黔考察交流。向广州市、深圳市等多地同步发放1.6亿元多彩贵州文旅消费券、住宿券,促进贵州民宿、古镇、漂流、美食、露营基地等文旅元素推介。在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地铁站开展“避暑度假到贵州”地铁包车及灯箱宣传,向广东省等游客展示贵州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将贵州打造成面向大湾区的旅游康养目的地。
(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出台《贵州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实施方案》,推动将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国际货运枢纽、“双循环”联动发展区、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服务贸易创新区、制度型开放试验区(四区一枢纽)。2022年,全省货物贸易额801.2亿元、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跨境电商交易额61.3亿元、增长105.5%;实际使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123.5%;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完成额18亿美元、增长34.2%。全省设立的隶属海关增加至9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运行。2022年,贵阳海关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6.73小时、0.42小时,出口退税平均用时在5个工作日以内,签发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产地证书近400份,着力打造“贵人服务”品牌。
三、关于支持要素互换的建议
(一)加强碳排放指标管理。碳排放指标由生态环境部下达各省(区、市),不能进行调剂。“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我省碳强度降低目标为18%,实际完成29.17%。“十四五”期间目标为18%,我省已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九个市(州),进一步压实降碳责任。
(二)加强粤黔能源合作。一是2022年1月,广东省政府、贵州省政府、南方电网公司签订了《“十四五”黔电送粤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十四五”期间“黔电送粤”电量500亿千瓦时,更好满足广东能源需求,助推我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互利双赢。二是加强能源项目开发合作,由广东省能源集团贵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筹建的贵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于2022年12月29日获得核准,于2023年3月下旬编制完成勘界报告,预计2023年底前开工建设。截至5月底,广东能源企业在我省已建成风电项目装机142.59万千瓦,光伏项目装机106万千瓦,垃圾发电项目2个、3.7万千瓦,共完成投资165.2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深化粤黔协作,助推全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开放通道建设。根据《贵州省水运体系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向上汇报、协调相关省区,加快推进相关航运、铁路建设。二是全力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共同富裕试验区。探索形成多层面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创新建立粤黔产业园区托管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打造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协作配套的样板。三是加强文旅合作。积极邀请港澳人士和企业来黔考察洽谈,制定面向大湾区游客的旅游项目,打造符合大湾区市民需求的旅游产品,为大湾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提高旅游体验感,进一步增强贵州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完善贵阳国际陆港综合功能。加快贵阳国际陆港规划编制,推进规划成果应用。加快推进贵阳国际陆港合资公司组建,尽快实现揭牌运营。五是全力打造“四区一枢纽”。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贵人服务”品牌,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开放“软环境”全面提升。六是切实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煤保供力度,努力提升“黔电送粤”能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稳定供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