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称: | 贵州省工商联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贵州优势特色产业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1307号 |
主办单位: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会办单位: | 省科技厅、贵州电网公司 |
复文标题: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07号提案的答复 |
代表名称: | 贵州省工商联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贵州优势特色产业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1307号 |
主办单位: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会办单位: | 省科技厅、贵州电网公司 |
复文标题: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07号提案的答复 |
贵州省工商联:
你们提出的《关于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贵州优势特色产业》收悉。该提案是2023年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由陈晏副主席领衔督办。按照2023年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交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省科技厅、贵州电网公司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瞄准全球全国视野,高标准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优势特色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抢抓“双碳”战略机遇,依托磷、锰等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全球全国视野,全力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迸发巨大潜力,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120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532亿元,2023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已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优布局,推动集聚高效发展。围绕“到2025年将我省建成国内外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战略目标,我省朝着“一体化”布局的方向不断迈进。截至今年8月底,“一核两区”规划布局得到有效落实,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核心承载区和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两大重点承载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一核两区”布局范围内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全省的95%以上,落地项目数达到全省的74%,计划总投资达到全省的91%,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招龙头,实现产业规模跃升。我省坚持高质量、全方位服务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全力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和资源要素保障,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精准招培力度,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着想,如约兑现招商政策,坚定企业发展信心,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仅用一年多时间,已成功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湖南裕能、容百锂电等头部企业赴黔布局、发展壮大,其中比亚迪、容百锂电贵州板块总产值已突破50亿元。本土企业迅速成长,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产值突破100亿元并成功上市,安达科技产值突破50亿元并通过上市审核。其中,中伟股份核心产品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近三年出货量均位居全球第一。贵州磷化集团相继启动建设14个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产值增量445亿元,有望成功转型为国内外重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其原辅料供应商。
(三)强创新,打造科技输出高地。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我省积极推动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建工作,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前沿技术和成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各类优强企业将设计、研发等科技创新平台向贵州转移,构建完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测试、应用、资源回收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2022年11月成功组建国内首家省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产业头部企业实施“镍钴锰三元动力材料系列产品制备”“锰系正极材料制备科技重点支撑项目”“无钴及纯系系列前驱体材料研发”等一批科技项目研究并取得成效。依托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启动建设国家级第三方电池检测平台,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检验检测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服务。
二、关于“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优势资源+优强企业+优质项目’这篇大文章”的建议
我省以优势资源和优质矿区为依托,统筹要素资源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在矿产资源、能耗指标、用地保障、资金基金等方面向头部企业和优强项目倾斜。
(一)坚持富矿精开,做好矿产资源配置。我省紧扣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矿产资源要素保障要求,印发《贵州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纲要(2022—2035年)》及2022—2025年找矿实施方案,分3个5年统筹安排全省地质找矿工作。“十四五”期间,主攻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所需的锂、磷、铝、锰、萤石、硫铁矿、镍、钴8种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优势资源+龙头企业”模式,合力推进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加大锂、磷、铝、锰等矿产勘查力度,新增一批资源储量,以高水平资源供给服务保障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撑,引导重点企业发展。我省围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重点企业,着力培育经济效益好、产能规模大、研发实力强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相关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省内符合条件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重点企业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贷款流程。发挥国有融资担保体系作用,积极为重点企业融资提供优质担保增信服务。二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支持重点企业在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科技创新潜力较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的锂电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给予支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对被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三是支持企业技改扩能。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按规定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支持。
(三)深化贵人服务,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我省坚持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前期策划。指导企业开展项目选址、立项审批、项目申报、风险评估、节能审查等工作,统筹生产要素协调,保障重大项目快速落地。二是做好要素保障。强化水、电、路、气、土地等重大项目配套要素保障,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推动重大项目快开工、快投产、快达效。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构建主动对接、精准订制、全程跟踪服务体系。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重大项目及时快速落地
三、关于“强化政策推动,着力在因企施策和着力创新上下功夫”的建议
一是我省相继印发《关于推进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3—2030年)》《贵州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提信心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贵州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坚持“一事一议”和“一企一策”,在矿产资源、能耗指标、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设立总规模170亿元的新动能基金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通过股权注入方式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二是聚焦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明确“链主”企业,按照优先支持头部企业和各类“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提升扩能项目,积极支持新能源电池行业企业转型投资项目,谨慎支持其他领域企业跨界投资项目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市(州)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严格按照“一核两区”规划布局差异化培育,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多渠道、多方位支持省内供应体系建设。三是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锂资源开发应用、正负极材料研发、氢能利用技术、电池回收利用等各细分领域研究中心,提高省内新能源及材料产业总体技术水平。鼓励省内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与国外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积极开拓和布局相关国家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市场。
四、关于“聚焦电价问题,重塑电价优势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等规定,电力属于政府定价产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严禁各地超越权限出台电价政策。对此,我省聚焦电价问题,强化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重点企业用电监测,持续推进电力负荷一体化建设,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通过双边协商、挂牌、集中竞价等方式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利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用电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鼓励企业与发(售)电企业协商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合理安排生产,用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全力保障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五、关于“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法宝”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积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法宝。一是深化组织实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组建工作专班,研究解决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相关工作高效推进。今年以来,省直有关部门结合主题教育调研,针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的困难,统筹协调解决问题56个。二是落实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负纾困、惠企利民系列政策部署,确保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及时充分享受减税降费、留抵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用好“贵人服务”品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舆论引导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发展氛围。三是推进产融结合。强化金融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项目的支持,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方面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支持,引导银行加大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助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性创新,支持金融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领域。四是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执行投资管理制度,加强污染物在线监测和联网管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放污染物、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强化安全源头管理、落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责令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停产整顿、关闭退出。坚决维护市场公平,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