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范波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厚植生态文化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提案 建议编号: 第5040号
主办单位: 省生态环境厅 会办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
复文标题: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5040号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范波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厚植生态文化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提案
建议编号: 第5040号
主办单位: 省生态环境厅
会办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
复文标题: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5040号提案的答复

范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厚植生态文化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提案》(第5040号)收悉,该提案是2024年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冉霞领衔督办。按照2024年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交由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伟大实践,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一、关于“持续加强生态文化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建议

我省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理论及实践研究工作,立足传统生态文化,积极开展新时代生态文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探索设立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开展“构建贵州特色生态文化体系的路径研究”“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研究”“贵州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我省煤矸石堆放及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理论与实践研究10余项,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管理建言献策。二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邀请政府官员、著名学者、商业领军者、民间组织负责人等各界人士参与,与会嘉宾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焦点热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一批务实有效的宣言倡议和研究报告。同时,邀请河北、江西、海南、福建、广东为主宾省合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交流会,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三是加强环保领域科技创新。聚焦全省重点领域强化环境问题科技攻关,持续加大项目研究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组织实施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5个、生态环境部项目18个、省级科技项目24个,以及多个省级生态环境专项科研项目,为守好两条“底线”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全省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中心城市臭氧生成VOCs关键活性物种及来源贡献名录、重点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数据库及地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立“三磷”问题立体排查治理技术,研究制定废弃煤矿酸性废水治理和酿酒废水污染控制实施方案,有效解决乌江流域(洋水河、重安江)磷污染和重点传统行业环保治理难题;持续推进固(危)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实施“大宗固废处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磷石膏对生态环境影响解析清单,形成贵州磷化集团年利用磷石膏290万吨能力的产业化示范成果;研究制定《煤矸石填沟造地技术规范(试行)》《贵州省酱香白酒产业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满足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四是加强法治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治监督体系,在全国率先颁布省级和市级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相继制修订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地方性法规100余部。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建立司法确认、磋商、概况性授权、修复等多项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关于“大力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建议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我省高度重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贵州实践。一是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开发。加快构建“两屏五带”大生态保护发展格局,将318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237个,更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全省林地面积从132亿亩增加到169亿亩,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64%,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地46处、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梵净山获批创建国家公园,西南岩溶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目前,我省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一。二是积极推进“生态+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林草科技创新,建成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战、长期科研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汞污染环境风险及人体汞暴露健康风险评估、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等研究,为全省土壤修复提供技术路径,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大力发展旅游康养生态产业。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持续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产业品牌,全省新增旅游资源单体216处,共有A级旅游景区543家,旅游度假区4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条、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1个,全国甲级民宿5家、乙级4家。深入推进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完成10个温泉康养、5个户外康养旅游、10个康养旅游民宿建设提升项目,整合“9+2+2”(9家5A级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万峰林景区+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特意性资源、中医药康养旅游聚集区、温泉度假地等,策划推出中医养生、民药浴养、温泉养身、文化养心、避暑爽身、休闲康体等6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

三、关于“完善生态文化体制机制,做好生态文化顶层设计”的建议

我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体制机制,调动各方力量,讲好贵州生态文化故事,让崇尚生态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是强化生态文化制度供给。优化调整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架构、主要任务及运行机制,在既有职能职责中加入生态文化相关内容,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施方案》,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作为重点任务进行专章部署,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二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立足定位、依托优势,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全省获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的创建单元有55个,贵阳市成为全国第3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会城市,南明河、赤水河和万峰湖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三是加强生态文化推广普及。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持续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环保书籍《其实并不难“小V”的绿色日记》获“牵手未来好书榜”全国投票评选三等奖,《物种100·贵州智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声读物线上收听量超过22万次,节能环保电子海报(11款)在生态环境部“两微”上巡展,生态文化公益广告《人生四时》荣获2023年度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作品,首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成功举办,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用足用好自然、文化“两个宝贝”,把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贯通起来,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文化重要传播平台,引导公众深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构建完善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更好以生态文化助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