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代表名称: 孙发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加强我省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提案 建议编号: 第3017号
主办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 会办单位: 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3017号提案的答复
代表名称: 孙发
会议届次: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建议标题: 关于加强我省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提案
建议编号: 第3017号
主办单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
会办单位: 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复文标题: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3017号提案的答复

孙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提案》(第3017号)收悉,该提案是2024年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李建领衔督办。按照2024年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交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推动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

我省以2022年国家“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建设任务为契机,在推动传统手工艺项目精细化管理、非遗传承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制定出台《贵州省开展“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及《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贵州省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文件,从项目精细化管理、资金奖补等10个方面细化明确19条具体措施,推动我省传统手工艺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全力开展抢救保护。重点选取传统手工艺企业、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等传统手工艺聚集地,广泛、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摸底调研,对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破解办法等进行专题研究,目前已经完成首批水族马尾绣(三都县)等12处传统工艺项目存续状况的评估,各地保护责任得到进一步夯实。三是完善表彰激励措施。设立“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表彰项目,自2022年起每3年评选表彰一批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才,传承工艺技艺,发扬工匠精神。2022年评选表彰省工艺美术大师40名,不断激发广大传统手工艺者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关于“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传统手工艺发展良好生态”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统筹文旅、住建、民宗等相关项目资金,多渠道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强化专项资金支持。修订《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单列“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补助费”专项资金项目,2023—2024年,省级财政共下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1.31亿元(中央资金7866万元、省级资金5232万元);制定印发《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优化整合实施方案》,规定基金重点投向含支持传统手工业传承发展在内的文化旅游项目,基金已投放项目63个。二是构建多渠道保障格局。统筹省级民族工作经费支持含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在内的各类民族工作,2023—2024年共安排资金1.99亿元;统筹文化事业建设费支持含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2023—2024年共安排资金1.35亿元;统筹中央和省级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开展贴息,及时帮助传统手工艺企业纾困解难,2023—2024年共安排资金5.62亿元(中央资金3.62亿元、省级资金2亿元)。三是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统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锦绣计划专项资金等扶持企业专项资金,开展技术创新、产品提质升级、技艺提升培训等强企惠企行动,2021—2023年,安排资金2460万元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项目102个,安排各地文旅专项债资金30.2亿元用于台江县施洞非遗文化研习实践园、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文创产业园(榕江)等4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传统手工业产业传承发展基础得到持续加强。

三、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夯实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体系”的建议

2022年以来,我们紧盯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这个根本关键,全力推动人才培养和储备。一是积极申报认定传统工艺相关非遗传承人。目前,我省已成功申报认定传统工艺相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32名、省级203名。2023年,又推荐了58名非遗传承人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苗绣、布依族刺绣等在内的15名传统工艺相关非遗传承人,现已进入公示环节。二是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2年遴选确定11所院校和26家企业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研培基地,建成民间技艺产学研联盟7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5个,开展刺绣、蜡染、银饰等20个传统工艺项目培训,促进传统手工艺学员就地创业、就近就业。2022—2023年累计举办各类传统工艺类培训班70期,培训学员1800余人次。三是建强高校人才培养阵地。大力支持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和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58所中职院校开设民族美术、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民族传统工艺专业。每年在全省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特设苗绣技艺、贵银技艺等民族传统工艺特色项目,以赛促学强技能,提升学生技能学习质量,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获“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省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关于“强化创新发展,提升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我们紧盯传统手工艺产业多是小作坊、家庭式生产等低产低效低附加值的短板弱点,大力引导和推动企业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强内功”。制定印发《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政策文件,以苗绣、贵银等民族手工艺品企业为重点,纳入全省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目前,已培育出贵州印象苗族银饰刺绣有限公司等10家民族手工艺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等3家民族手工艺品创新型中小企业。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2023年组织省内传统工艺企业与“艺之卉时尚”集团合作,在意大利春夏米兰时装周顺利举办贵州苗绣精品展。组织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第十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2023香港创业日博览会等展会,不断拓展销售市场。三是大力实施“文旅+”。依托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打造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集非遗技艺体验、产品展示、互动社交业态为一体的非遗旅游体验空间,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五、关于“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工艺行业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2022年以来,我们多措并举,深化运用新媒体、新手段、新载体,不断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强化品牌培育。鼓励非遗企业、工坊保持传统配方和工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进行开发创新,提高品质、丰富内涵,培育产品品牌。同时,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挂牌贵州版权工作服务站,免费为包括传统工艺品在内的非遗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全省传统工艺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强化,先后涌现出了“鸽子花”“榜香郁”“极竹堂”“彝风”“宁航”“舞水云台”“月亮故乡”“瑞银鸟”“村寨故事”等省内知名手工艺企业和品牌。二是依托电商赋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推动非遗+电商销售模式,提升非遗品牌曝光率。2022—2024年非遗购物节期间销售总额超5千万元;2022年围绕“苗绣”主题制作“叙·非遗”系列节目,推送视频和新闻53条,点击热度达1600余万条,2023年围绕传统工艺类项目制作《叙非遗·寻找记忆》12集微纪录片,分别在国内动静、抖音、国外facebook等平台投放,提升贵州传统工艺社会可见度。三是用好线下载体。将非遗产品、美食、体验等融入“村超”“村BA”活动,2023年以来,“村超”“村BA”活动期间,台江、榕江非遗产品共计销售约8600余万元。2022年以来,开展“岁月乌江寨非遗嘉年华”,多彩贵州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国丹寨非遗周等活动,推广使用“黔礼手信”公共品牌标识,积极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西博会、深圳文博会、贵州省旅游推介等节庆展会,提高传统工艺企业(工坊)、传承人的曝光度、知名度,创造新商机,推动传统工艺行业持续性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苗绣等传统纺染织绣项目的保护传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老字号企业申报贵州老字号,持续做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表彰工作。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为传统工艺传承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指导各地做好资金项目申报、项目储备等工作,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扎实做好职业院校民族传统手工艺相关专业建设,积极培育优质民族手工艺品企业,提升传统工艺从业者综合能力。四是推动传统工艺融入旅游发展。重点支持非遗工坊、非遗企业依托传统工艺项目布局非遗旅游项目,推动生产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发展同频共振,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产品纳入省特色旅游商品名录库管理,通过一码游贵州等平台进行销售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