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称: | 省工商联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1162号 |
主办单位: | 省能源局 | 会办单位: |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复文标题: |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162号提案的答复 |
代表名称: | 省工商联 |
会议届次: | 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
建议标题: | 关于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提案 |
建议编号: | 第1162号 |
主办单位: | 省能源局 |
会办单位: |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复文标题: |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162号提案的答复 |
省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提案》(第1162号)收悉,该提案是2024年省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由省政协副主席李汉宇领衔督办。按照2024年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交由省能源局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办。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的决策部署,我们依托煤电能源产业优势,以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新型能源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基础。
一、强化规划引导,推动储能项目发展
为规范新型储能电站规划、建设和运行,我省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储能发展各项工作,强化规划科学引领作用。一是统筹开展储能专项规划。开展“贵州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贵州省中长期电力保障体系建设”等专题研究,组织各市(州)提前开展2025年新型储能规模测算工作,并适度展望2026年和2027年规划布局,结合“十四五”及中远期需求,合理配置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二是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今年上半年,国家层面发布《电力系统配置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导则》,对新型储能电站规划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原则方法等给予了系统性指导,我省随即修订印发《贵州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新型储能规划布局、项目备案、建设并网、运行调度、市场交易、竣工验收、安全监管等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促进新型储能有序、安全、健康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储能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提升电力供应保障和新能源消纳能力,去年我省建成投产新型储能装机195万千瓦/390万千瓦时,今年计划建设新型储能项目125万千瓦/249.1万千瓦时,其中电源侧87.8万千瓦/174.7万千瓦时、电网侧37.2万千瓦/74.4万千瓦时。截至今年10月,新型储能项目已建成并网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建成并网试运行5万千瓦/10万千瓦时,完成设备安装正在办理并网手续15万千瓦/30万千瓦时(新增罗甸乌江水电储能12万千瓦),在建51万千瓦/102万千瓦时,力争实现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
二、推动技术进步,壮大储能产业体系
我省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有效促进规模化应用,不断壮大储能产业体系。一是加强基础创新研究。我省紧紧围绕当前产业发展所需,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方面重点推动优势正极材料及上游产业领域原创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的原创技术上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巩固提升现有优势,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促进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在三元材料方向,重点支持镍含量>90%的超高镍无水化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在磷酸铁锂方向,支持围绕磷酸锰铁锂等新体系电池材料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向,着力攻关钠离子电池正极关键材料开发等产业化技术难题。二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今年以来,我省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明确13个省级平台序列和57个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方向,陆续对1422个省级平台进行清理整合,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启动建设首批贵州省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我省聚焦新能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坚持三元、磷系两条路线并重,大力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目前,已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43项、资助经费1.58亿元,形成“电池级锰盐-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拆解”和“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储能和动力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我省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鼓励储能投资建设,明确储能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多轮驱动良好局面,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储能市场主体。我省加快招培新型储能市场主体,成功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湖南裕能、深圳盛屯等头部企业入黔发展,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安达科技等本土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并成功上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新能源产能实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动力电池产能37GWh,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45万吨,磷酸铁产能93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10.8万吨、负极材料产能37.4万吨、电解液产能5.3万吨。二是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按照国家有关工作部署,我省先后印发《关于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贵州省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管理办法》《贵州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关细则,探索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并根据电力供需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峰谷分时电价,增强企业参与储能市场的积极性,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布局。三是加强示范应用和市场推广。为做好储能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市场化推广,我省积极推动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探索在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大区域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开发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着力培育电化学储能电池产业体系;围绕电化学储能电池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钠基电池正极材料、全钒液流电池材料和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持续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发展双赛道。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结合贵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加快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储能产业集群,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链延伸,助力我省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