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回到专题首页 1头条 2要闻 3贵州落实情况 4贵州学习教育进行时 5贵州经验 6评论解读 7贵州先进典型

砸石铁锤虽生锈大关精神永传承

         

  72岁的李必兴拿着当年劈石造田的铁锤。

  “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宝贝’啊。”6月21日,在87岁的村民李必先带领下,记者来到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大关精神陈列室。玻璃陈列盒里,一把锈迹斑斑、头部变形、手柄破裂的铁锤,一根磨短的钢钎,一只开口的铁瓢……无声诉说着大关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宝贝’见证了在那个艰难的年月我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反贫致富的故事。”李必先老人回忆起了当年何元亮老支书带领大家劈石造田的故事。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全村没有一块水田,1000多亩旱地全部长在石山上。1980年,全村人均粮食持有量仅有130斤,人均纯收入45元。一年到头见不到一颗白米饭,大部分人家过完年就断粮。”

  苦熬不如不干,没有水田那就自己造!1983年,何元亮、李必先、李必兴3人率先在村里劈石造田0.2亩,当年收稻谷25公斤,揭开了劈石造田的序幕。

  “1984年,何元亮老支书在村民大会上动员大家造田,我们就跟着他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大家下定决心,就是劈石抠土也要造出水田!”当年的事情,72岁的李必兴还历历在目。

  当年,大关人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下蛋的老母鸡、准备过年的年猪都不留了,换来了钢钎大锤。没有雷管炸药,就先用火烧再用水泼,男人抡大锤,女人掌钢钎,老人小孩砌石抠土,硬是让万年顽石“开了花”。

  12年,大锤砸坏了、钢钎磨短了,遍地顽石的山地终于变成了稻香一片的米粮川。

  “到1996年,我们人均产粮540斤,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温饱问题解决了,何元亮老支书继续带领我们二次创业,奔小康。”严文发说。

  “山上栽果药,田地种粮薯,圈内养鸡猪,打工增票子,提前奔小康”,大关人拿出当年劈石造田的干劲,再次踏上了求变的征程,向着小康,大步前进。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养牛的、养猪的、种杜仲的、种岩黄连的、种铁皮石斛的,在外面当老板的,都有。李富万家靠着养殖脱了贫,还买起了小车,过上了好生活!大关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困在石山里的穷村子了。”何元亮的侄子,70岁的何光明骄傲地告诉记者。

  “老支书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劈石造田的工具,就是我们的传家宝。当年,那么艰难的岁月我们都奋斗过来了,只要拿出当年的干劲,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能像老一辈一样,创造奇迹,致富奔小康!”严文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