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回到专题首页 1头条 2要闻 3贵州落实情况 4贵州学习教育进行时 5贵州经验 6评论解读 7贵州先进典型

永不消逝的“三线电波”

         

  一台军用发报机的述说:

  永不消逝的“三线电波”

  【初心·传家宝】

  曾扬介绍军用发报机背后的故事。

  “这里以公益性质向社会开放,诉说着‘三线’情怀,传承着‘三线’精神。”跟随着民间收藏家曾扬的脚步,6月18日,记者来到凉都曾扬展藏馆。

  徐徐推开大门,信件、手稿、老照片、器物等各类“红色”收藏品展现在记者眼前,饱含“历史”情怀的院落里记载了凉都这个继承发扬红色文化的年轻城市一步步走来的印记。

  “这些都是最生动的革命历史‘见证者’和‘讲述者’啊!”

  在众多“宝物”中,曾扬指向一件锈迹斑斑的“老古董”,“它是上世纪90年代收藏的一件‘宝贝’,一直保存到现在。”

  一个旧插板、两个仪表盘、四颗指示灯,再配上各种按钮,类似躺着的老式收音机……这是记者对曾扬口中“宝贝”的第一印象。

  “这可是‘三线’建设时期,铁道兵第五师23团建设梅花山隧道时,所使用的一部军用发报机,作用就是能在深山里面通讯联络。”曾扬介绍,因为当时梅花山隧道是从两头往中间打,发报机成了大山两边联系必不可少的“关键武器”。

  跟随曾扬的讲述,记者走进历史,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线”建设时期开始修建贵昆铁路,然而全长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成了当时的“拦路虎”。

  “长、高、险。”曾扬坦言,当时施工难度相当大,地质结构复杂,又是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下面有溶洞、地下水、煤层,在修建过程中曾牺牲了40多名铁道兵部队的战士。

  “直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到来,才解决了隧道难题。”曾扬说,华罗庚教授提出的优选法、对数计算,通过发报机来统一大山两边的信息,最终成功将梅花山隧道顺利贯通。

  有了发报机的“指挥”,铁道兵第五师23团更是在当时创造了单日掘进的全国最快记录。

  “说来也巧,就是通过这台‘宝贝’,上个月有一位‘老战士’,还在我这儿找到了多年前的‘回忆’。”曾扬告诉记者,这位78岁的“老战士”是当年铁道兵第五师23团测量班的副班长,看到熟悉的发报机,老班长眼睛湿润了,拉着他问个不停。

  在得知确实是当年那台“宝物”时,老班长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红色年代,追忆起那段光辉岁月。

  “老班长走的时候,还一直拉着我的手说:这个博物馆真的太有意义了,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啊!”这样的认可,让曾扬感慨不已,虽然那个“火红”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战士们奉献了青春,流了血汗,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让人们追忆历史,不忘初心、传承记忆。

  “小小的发报机,在当时是重要的通讯工具,然而在今天也同样重要。”曾扬认为,如今这件“宝贝”作为历史的见证物,更是起到了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

  “这里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思政课堂和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印证着那个时代的点滴,这些都足以让亲眼目睹了父辈们“战天斗地”建设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子女们满怀敬意。(记者 陈诗宗 刘定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