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熊(右)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
8月5日下午,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主任朱绍熊带着记者在草海镇、双龙镇、盐仓镇的蔬菜地头转了一大圈,看着一处处农民正在采收大白菜、白萝卜等装车,以及播种秋季冷凉蔬菜的场景,朱绍熊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蔬菜种植情况,算农民增收账。
记者注意到,这位年仅32岁的小伙子,虽精神饱满,脸上却挂着“熊猫造型”的黑眼圈。不难判断,这是个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的“夜猫子”。
从他的口中得知,进入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以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技人员们都冲锋到了前线。作为一名“三农干部”,他也在“写材料和进田间”等事情上忙个不停。
深入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在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乌蒙高原上,一位年轻党员干部“拼出来”的青春风采——
初心不改,“三农”事业结良缘
2010年7月,我从贵州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五厂一校一机关”打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觉得现实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
2013年4月,我参加了县里面向乡镇统一招考事业单位人员的考试,被录用到贫困程度最深的石门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从此,我便与农业农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7月,我被调到县农牧局植保站工作,工作从“点上”转为“面上”,我顿感肩上的担子重了。随着工作的纵深推进,“本领恐慌”越发突显,于是,我决定选择西南大学农学专业学习,通过努力,取得了函授农学专业本科文凭。
我时常告诫自己,“文凭并不等于水平”“工作绝不能浮在面上”。多年来,“进村组、听民意、摸实情、聚民心”已成为我工作的标准,用脚步丈量民意已成为我工作的习惯。
截至目前,我已走遍全县39个乡镇、619个村,通过广泛听取老百姓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先后组织撰写了有关产业扶贫方面的调研报告8篇,提出针对性措施31条,并参与完成了全县农业产业“十三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以及马铃薯、蔬菜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43个,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倾情帮扶,产业扶贫必精准
2016年,我参与了九三学社在么站镇实施的“有机肥推广实验基地”建设,组织发动当地群众大规模种植无公害蔬菜800亩,实现每亩产量10吨以上,仅2016年,每户农户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
2017年,我按照县委开展“万名专家服务三农”的工作安排,投身到盐仓镇可界村开展产业扶贫。目前,可界村已建设大棚284个,带动周边种植辣椒、大蒜等蔬菜5000余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3元。
今年,按照“县级农技人员包保乡镇和坝区”的要求,我主要负责黑石头镇三河坝区的产业技术指导。那里交通、水源条件好,是种植香葱、辣椒等蔬菜的首选之地,但多数群众仍习惯种植低效的玉米,不愿流转土地、不愿打破土地界限。
我深知,要想让老百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解决好后顾之忧。通过实地走访,得知他们担忧调减玉米种植后能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针对这些问题,我耐着性子、瞄准路子、开好方子,反反复复做思想工作,细心为他们分析种植传统玉米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的效益,帮着他们算清“经济账”。同时,我还组织他们到种植效益好的基地接受培训,手把手教方法、传技术。
“皇天不负有心人”。目前,三河坝区已经实现玉米全调减、发展蔬菜种植570多亩,带动周边种植烤烟、软籽石榴等1.1万余亩,累计带动贫困群众342户1244人脱贫。
回报桑梓,倾力带富众乡亲
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我坚持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我的老家么站镇有一个抱都坝区,是一个长期被水淹没的坝区,每当我想这里,心里就很“纠结”。
多年来,由于坝区夏季被水淹,无法种植其他高效经济作物,只能种植一季玉米。乡亲们“靠天吃饭”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探索在1月份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一季早熟马铃薯,在水淹季节来临之前将马铃薯收了。错开水淹季节后,迅速种植一季大蒜或者越冬大白菜等蔬菜,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但是,部分群众始终没有打破传统种植习惯和“思想桎梏”,无法理解我的想法。
于是,我带头租了4亩“示范田”,在收完早熟马铃薯后,错开雨季种植胡萝卜、越冬大白菜等。仅2018年,每亩产值就有1万余元。乡亲们看到后,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目前,坝区已种植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1192亩,亩产值从原来的1200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
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农技人员助力脱贫攻坚的职责。一路走来,有喜有忧、有苦有甜。但是,每当看到乡亲们脱贫致富后的笑容,我觉得这一切付出,值了!
青春无悔,践行使命勇担当
在数千个日夜里,我几乎每天都扑在了工作上,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16小时以上,连续工作通宵、36个小时、48小时,甚至72小时……由于长期这样日以继夜的工作,我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由于我名字中有一个“熊”字,人们喜欢叫我“熊主任”,也有人叫我“猫主任”。
今年4月的一个周末,我接到县领导安排的任务:针对500亩以上坝区结构调整工作存在问题,三天之内将坝区基础信息核实,结构调整情况摸清,并提出意见建议。那时已是周五晚上七点过了,压力山大,但工作还得进行。不断思索、制作表格、梳理问题,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第二天开始,我带着相关人员白天核实情况,晚上梳理问题,经过连续63小时的努力,任务在周一上午10点前完成……
这样的事情不仅于此,但工作永远在路上,为民时刻在心中!
曾经有一段时间,老婆和我闹别扭说:“嫁给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不仅不管孩子,而且想吵架都没有时间。”
的确是这样,经常是我回到家老婆睡了,老婆醒来我走了。尽管老婆很理解我,其实我也很愧疚,我只好这样安慰道:在产业扶贫硬仗中,我们农业系统从领导到老专家,大家都在拼。我作为年轻同志,不拼一点行吗……
这就是农业技术人员,不管刮风、下雨、烈日,在百姓需要的时候就必须上前,因为产发展需要技术支撑,产业扶贫硬仗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做先锋!
最后,还想说的是,面对今年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一殊荣,面对决胜脱贫攻坚这一光荣的时代使命,我将不遗余力继续洒下青春汗水,奉献自己的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