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首页 > 贵州战法

脱贫攻坚“贵州战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唤醒千年沉寂的土地

——脱贫攻坚“贵州战法”之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发展农村产业。2018年初,我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调减低效玉米为具体抓手,以“八要素”破题,小切口、大力度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革命性转变,取得积极成效,田野变奏,薄土生金。

  回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历程,贵州在实践中孕育出“五步工作法”“八要素”“五个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工作方法和抓手,具体深入、招招制胜,解决了“头上有想法手中没办法”等问题,成效立竿见影。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这场革命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高度统一,大家越干越想干,越干越能干,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取得突破,腰包鼓起来的农民再也不愿回到过去守着“懒包谷”的日子。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农村产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贵州农村、农业和农民,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实现“六个转变”,未来可期。向着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品质更好、价值更高的产业目标,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照“八要素”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纵”“深”两个维度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更大成效。

  正如许多基层干部所言:“农村产业革命好,农民不搞富不了;要想群众真脱贫,不搞产业可不行。”让我们扛起责任、解题破题,坚定不移把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把沉寂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让广大农民收获更多的幸福。

  产兴业旺,山乡巨变。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省委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科学精准地制定施工图、舞动指挥棒,让产业绚丽绽放,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希望的田野上,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产业革命风驰电掣,“六个转变”高歌猛进,小香葱替代老玉米,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广进黔菜”“黔菜入沪”成为热词。

  2019年,贵州农业实现革命性突破,蔬菜、茶叶、食用菌、水果和辣椒产销量持续强劲增长,坝区亩均产值增长30%以上,黔货出山销售农产品320亿元、增长8.3%。今年一季度,全省蔬菜总产值238.54亿元,同比增长7.3%,食用菌、水果、茶叶等都实现了逆势突破、快速增长。

  调优结构,高效农业上规模

  时下,正值威宁自治县夏秋冷凉蔬菜丰收上市,在江楠现代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园,务工农民正忙碌着分拣、装箱,蔬菜经过包装、冷藏,销售出山。

  在农村产业革命中,威宁在各方大力支持下,蔬菜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0万亩迅速扩大到今年40万亩,产业兴旺带动了大批农民就业增收。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省各地见真章。

  今年初,省委印发《关于调整农村产业革命领衔省领导和特色产业的通知》,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再优化、再调整。

  这一年,黔西南州对100余个坝区的种植模式、组织方式、主导产业进行细化,结合茶叶、薏仁米、精品水果等10个重点产业,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铜仁市因地制宜实施“稻+”模式,做好生产资料保障供应,全市农作物在田面积已超200万亩。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搅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池春水,去年我省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产量达到113.8万吨,迈入全国第一梯队;百香果种植规模挤进全国前三;太子参产量占全国需求量40%,初具全国定价权……产业革命的独特战法显现良好效果。

  建好市场,黔货出山路通畅

  前不久,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销对接体验店在贵阳正式开业。

  大方天麻、赤水金钗石斛、金丝皇菊茶、安龙白及面膜……来自全省各地的优质特色中药材产品吸引着消费者。

  接下来,我省还将建立中药材文化体验馆,并增设线下中药材实体店、药食同源体验店,让产销有利衔接。在新型“消费促扶贫”推动下,贵州中药材市场前景令人期待。

  对内扩市场,向外闯市场。

  8月18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贵州蔬菜集团、杭州联华华商集团在杭州签署农产品供销合作协议,三方坚持将在农产品产销衔接、冷链物流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助力贵州省内以黔东南为主的优质农产品稳定进入浙江市场。

  近日,第5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达成合作协议30个,总额28.36亿元。其中6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2个项目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签约……

  回望来路,我省坚持市场导向,找短板强弱项,抓好产销对接,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发展订单农业,各地通过消费促扶贫、互联网+、直播带货、招商引资等方式构建产销一体新格局。

  我省积极推进农社、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农产品产销协作;参加农交会、茶博会、辣博会等展会活动,创新营销推介模式,拓宽销售市场渠道,抢占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为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打下坚实基础。

  强健组织,构建利益共同体

  上规模、闯市场、带农户,用活组织方式“粘合剂”是关键。

  现代化的组织方式正调动多种力量为乡村发展赋能。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社合一、村企合一、返乡能人带动、党组织引领等形式,“共同体”在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如今,通过“一村一公司”组织形式,普定县韭黄产业大发展与农户致富小目标紧紧结合。

  思南县青杠坝村村“两委”成员牵头成立合作社,将群众组织起来发展产业,由穷村变为经济强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万元;

  盘州市岩博村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作用,联合村民共同创办合作社和集体企业,2018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2.2万元、村级集体资产9200万元;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带领村民成立延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刺梨种植规模,办果酒厂,成立年产5000吨果酒的“贵州大兴延年果酒有限责任公司”,带动村民致富。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以辣椒产业为例,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和充分的利益联结,2019年,全省280余万椒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65万人)发展辣椒种植,户均种植收益8171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