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粮食安全

待到秋来粮满仓——毕节市抓实春耕生产保粮食安全

春风唤醒田野,春雨滋润沃土。最近,随着一场场春雨喜降,唤醒了整个春季的花红柳绿,同时也使得黔西北大地处于一个闲不住的农忙时节,农业种植紧跟农时一环扣一环。
“今年计划种植玉米2200亩、马铃薯1200亩。目前,主要是种植玉米,争取在一个星期完成目标任务。”威宁自治县雄山街道白岩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张立军告诉记者,近期天气状况良好,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社区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争取有个好收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连日来,在毕节市农村各地的田间地头,农机轰鸣,农人繁忙,一幅春和景明的春耕图景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徐徐绘就。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为确保春耕生产顺利推进,毕节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加强技术指导,强化政策扶持,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全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今年,毕节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30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244万吨以上。
水稻收成如何,种子、秧苗是关键。今年,金沙县承担省、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1万亩,眼下,该县正全力以赴,抓好水稻机械化育秧工作。
4月24日,走进金沙县岩孔镇箐口村水稻育秧基地,金沙云山农民种植合作社最新引进的水稻钵苗精量育秧机轰鸣作响,工人正在精心地筛育苗土、整理苗盘,钵体育苗机自动往盘里添加肥料、种子、覆土,随后传送至育苗基地,整齐摆盘等待发芽。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而生长整齐、密度适宜的秧苗对机械化插秧也至关重要。
“大钵体毯状苗秧盘育秧,可培育高素质壮秧大苗,提高秧苗秧龄,缓解了农时紧张,满足生育期较长的优质品种要求,伤根少、缓苗期短,与常规插秧作业比较,可提前10-15天收获,有效减少了晚稻遭遇寒露风危害的风险,保障了丰产稳产。” 沙云山农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宗永根告诉记者,“每盘436粒种子均匀分布,一亩地需要24盘。水稻钵苗精量育秧机一个小时就能处理30亩的水稻种子,一天大概能播300多亩。”
粮安天下,水利先行。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今年3月以来,为提高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黔西市锦星镇抢抓晴好天气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推进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水利保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由于多年运行,锦星镇部分灌区设施出现了淤堵、老化等问题,“引水不足”“灌田有限”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确保农田足量灌溉,锦星镇积极争取黔西市青浦塘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依据管道布局特点,形成了灌区网状覆盖、块状管理的格局。
“我们镇建设部分主要涉及新街社区至文阁村延伸到庆民村,全长9.969千米。另外,该项目的另外一个标段涉及青沟村和木渣黑社区,全长2.6千米,投资260余万元,工程项目已经投入使用。”锦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毛剑钦告诉记者,水渠的修建有效改善以往排灌,打通水渠“梗阻”,为农民耕种灌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
毕节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逐级签订粮油生产目标责任书,以县为单位建立到村到户到地块粮油生产台账,确保粮油生产任务落实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到田。
按照“优品种、推良技、抓示范、提单产”的思路,毕节持续优化种植结构,稳定水稻种植面积,适度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抓好花生、紫苏、芝麻、葵花籽等特色油料作物种植。
在粮食主产县(区)分别开展玉米、马铃薯、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创建,积极推广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马铃薯“两增一防”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水肥精准调控、减少产量损失四个方面下功夫,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挖掘单产潜力。力争全市平均粮油单产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在春耕春管一线,记者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春耕逐渐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各类先进农机蓄满动能,驰骋沃野,成为农家好帮手,为粮食稳产增收保驾护航。
今年,大方县马场镇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基地首次将北斗导航应用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播种作业上,播种机上安装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后,虽然坐着人,也只是控制播种机转向,作业人员只需在小屏幕上设置地块信息,就能获取位置信息,实现精准作业,确保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
“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补齐农业生产的三大短板,一是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二是降低劳动成本,三是能够提升种植效益,最终达到提质增效,助农增收的目的。”大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沈涛介绍。
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复合播种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好品种新农艺扎根沃野,田间激荡新动能,让粮食安全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强。春耕尽显“科技范”,农民挑上“金扁担”,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为应对各种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
在农技推广方面,毕节市还开展线上线下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下沉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因地因苗为抓好春季田管、病虫防治、极端天气防范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让农民种粮有收益,让主产区抓粮有动力。
同时,毕节还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应急防范措施,指导农户及时科学进行防范。组织市、县区农业技术专家针对不同灾害类型、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防范技术措施,指导农户科学合理防灾减灾救灾。
深耕乡村沃野,静待春华秋实。在春潮涌动的田野里,农民挥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润泽五谷丰登的“种子”,换来秋后粮满仓的惊喜,让我们更有底气端牢中国饭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