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货车越过一片片波浪起伏的薏仁米田,穿过点染着斑斓秋色的森林,在黔西南州兴仁市数嘎梁子林场的尽头,天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到了。
每天早晨,顺丰物流的大货车都会准时来到这里,装上薏仁米鸡蛋,按单运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养鸡15万羽,日产蛋约14万枚,日销量约14万枚,年产值4000万元。手机上还有许多“不敢接”的订单,企业负责人刘天涛摊开两只手:“这么受欢迎,我也没想到啊!”
其实,刘天涛搞养殖是个“意外”。10多年前,他离开家乡到黔西南州府兴义市“闯荡江湖”。从汽修厂学徒到自立门户当上老板,在新城区中心地段拥有自己的修理厂,还娶了个川妹子当媳妇,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在家乡人眼里,他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意外”出现在2012年。当年,兴义市规划修建体育中心,刘天涛的修理厂在拆迁区域。此时的新城区早已商贸繁荣、寸土寸金,要找到合适的地块重建修理厂实在不易。思考再三,刘天涛决定转行。
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乡村的感情是难以磨灭的,与乡村有关的事物都倍感亲切。他看上了蛋鸡养殖。那时,他的家乡兴仁市场上的鸡蛋来源,主要依靠云南外运,成本高,价格也高。“老家有地,有粮,场地投入低,运输成本也低。当时这么一想,就觉得可能要发财了!”刘天涛哈哈一阵笑。
说干就干。刘天涛拽着媳妇回到家乡兴仁市城南街道塘边村。夫妻俩分工合作——男主内,负责养殖场建设、技术把关和生产环节;女主外,负责联系市场、送货、物资采购、产品宣传。就这样建起了当地第一家规模化蛋鸡养殖场。
刘天涛的执念,是要生产高品质的绿色产品。在饲料选材上,他选用品质好的玉米、豆粕、大豆油,含钙量高、重金属含量低的石粉。而这些都要从符合生产标准的外地厂家订购,自己再加工、调配。
某一天,已躺到床上的刘天涛细细一算:成本超出预算了。
要保证质量,又要控制成本,怎么办?他一晚上没睡着。
正是金秋,兴仁市漫山遍野的薏谷在风里哗啦啦地响,加工薏仁米的生产车间忙得热火朝天,筛出来的碎米、细糠堆成小山。附近养猪、养牛的农户以极低的价格前来购买这些加工尾料。
猪能吃,牛能吃,人能吃,鸡也能吃啊!刘天涛从床上弹起来。从此,刘天涛的蛋鸡饲料“主要成分”换成了薏仁米。
没料到,薏仁米鸡蛋投放市场后反响特别好,不但附近城市的超市,省外多家大型超市也循着这独特的薏仁米味道前来下单。
2016年1月,刘天涛夫妇将养殖场迁到邻村保驹村,也正式创办天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0余户农户流转土地入股,还有部分农户用特惠贷资金入股。以“公司+集体+农户”的方式发展,天元农业养殖规模从最初的5万羽很快扩大到15万羽,每年向村集体和农户分红近百万元。
这几年,天元农业逐步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除了“品质至上”的坚持,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帮扶单位的扶持。
“单讲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东西部协作政策就支持了900万元,这几年又支持了376万元,还指导帮助我们取得了无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在市场开拓上也是帮忙多多。”刘天涛拿出新设计的包装盒,指着上面的圳品认证标志说,“就等这个认证一下来,就全部换成新包装了。”
走进天元农业的养殖场,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手机操作就可以完成喂料、给水、恒温、灯光控制、传输、清理等工作,还建有智能育雏室、蛋鸡舍,一体化饲料加工管网及粪污自动处理车间……整个养殖场已实现了智能化管控。
8月下旬,刘天涛妻子官正艳带着薏仁米鸡蛋亮相第33届广州博览会。这次参展,是在东西部协作兴仁小组帮助联系和支持下成行的。展会上,官正艳几乎没费什么口舌,就与当地一家农超企业签订了年销1000万枚的协议。
“要是规模够大,还可以多签几家。”官正艳带回来好消息的同时,也带回来几分遗憾。
但是,要上规模谈何容易!
“过去操心卖不出,现在操心不够卖。”夫妻俩目前的状态就一个字:愁。
“我们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正在现场调研的东西部协作兴仁小组两名工作队员给他出主意,在继续强品牌、拓市场的同时,可以考虑引进东部优强企业投资入股,“这样既能解决扩大产能所需资金问题,又能解决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所需的技术难题。”
“哎哟!这样当然好了。”刘天涛接过话头,“只要有资金、有技术注入,我有信心把薏仁米鸡蛋做成贵州最好的鸡蛋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