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十二大特色产业 > 生态渔业

贞丰县鲁贡镇:山村稀奇事 旱地养海鲜 —亩产值超20万元

这多少有点令人惊讶。黔西南州贞丰县鲁贡镇两片原本种玉米的旱地上建成水产工厂,在没有海水的地方养出了海鲜。这同一片地,养海鲜相比传统种植,每亩产出价值增加了上百倍。

这场转型反差巨大,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觉得“很荒唐”。但这看似荒唐的事就真的成了大好事。

河边建起水产工厂

贞丰县森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陆基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位于毛闷村纳苕组鲁贡河河畔,这片地原本种水稻或玉米,如今周围依然种着玉米或零散的果树。

在地上挖好坑,再用塑胶围起来,底部铺上防渗的塑料膜,安装好自动循环等相关设备,这就变成了科技化的养鱼池。基地的大棚内,60个直径8米的大型标准化鱼池整齐排列着。

养殖水是从鲁贡河抽取的。废水在氨、氮、磷、亚硝酸盐等指标达标后排入种满茭白的净化池。茭白会吸收废水中的重金属,最后回流鲁贡河。

同样在鲁贡河畔,和森利源养淡水鱼不同,贞丰闽华生态水产养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华在上游养起了南美白对虾。

9月19日上午11点50分,陈建华一边说话一边忙碌,把增氧设备从增氧模式改为推水模式,打开200吨微滤机启动水循环。“投料两小时后,虾吃完了,就要用推水模式将粪便送到池中央,排入净化池。”

很难想到,眼前这内陆偏僻的山村旱地上嬉戏生长着大大小小43万尾南美白对虾。也很难想到,这片基地原本是被泥石流淤塞的库区。

“荒唐事”成大好事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工厂化水产养殖的负责人都是半路出家开拓新领域。

森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技术员杨国龙和哥哥原本从事花椒种植。他们从零开始,到广州学习养殖技术。今年3月份,森利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始养殖鲟鱼。鲟鱼喜欢冷水环境,水温最好不超过25℃。然而,当地水温最高达到28℃,导致鲟鱼生长不均匀。公司迅速调整计划,改为养鲈鱼。

陈建华是福建人,以前在贞丰做公路项目。为什么要在内陆做海鲜养殖呢?他说:“做事情要做领头羊。要有点挑战性心态,跟班的事情不想做。县里下来的人也不相信,很荒唐嘛,海鲜怎么养?”

答案在于,仿海水环境,人工调配。“技术、经验来自民间。”陈建华说,在他的老家福建,人们早就发现了海鲜可以在淡水和咸水交界处生存的秘密。虾苗到了鲁贡镇,要逐步从高盐度的咸水环境过渡到低盐度的咸水环境。

一开始,他用土塘做试验。南美白对虾原本生活在热带水域,鲁贡镇处于北盘江低热河谷,气候、土壤、水质等符合要求,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到100多亩。2023年下半年,他决定改用大棚工厂化养殖。

创业维艰,有时碰上干旱,有时遇到洪水,有时碰上寒冷天气。但是,陈建华很有闽商“爱拼才会赢”的韧性,就像他车贴上写着的那句话:男人不经历点什么,等老了拿什么下酒?

亩产值净增上百倍

水产工厂投资大。森利源公司的鲈鱼项目总投资300多万元,闽华公司的南美白对虾项目总投资700万元。陈建华说,工厂化养殖成本更高,不过,同等面积下产出效率是土塘养殖的四五倍。

水产工厂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陈建华一边介绍,一边向水池内抛撒着白糖。白糖是喂给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类的,而菌类可以净化水质。他说,大学生懂技术但吃不了农民的那种苦,必须两者结合。“光大学生不行,光农民也不行,都是科技化,按老办法产量不高。”

当然,在投资更大技术含量更高的情况下,经济产值也提高了。杨国龙介绍,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和中秋节期间卖了6000斤鲈鱼,收入13万余元;全年预计出货20万斤,总价值400多万元。陈建华表示,基地年产南美白对虾10多万斤,产值300万元左右。

记者为他们算了笔账。鲈鱼养殖基地占地27亩,亩均产值15万元左右;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占地14亩,平均亩产值超2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