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雪山镇松涛阵阵。凉山村林下平菇种植基地里,松针铺地,一个个肥嫩的平菇从菌包中探出头来,散发着淡淡清香。数十名务工群众蹲在松林间,指尖轻捻菌柄,鲜美的平菇一一落入筐中。
“菌子长得好哦,才半个小时,我就采了五六筐!”村民张树珍直起腰,笑意盈盈,“在家门口务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到钱。忙的时候一天能挣150元左右,下午三点就能下班,一点也不耽误家里事。”
眼前的热闹场景始于2023年。雪山镇引进遵义二道菇有限公司开展林下平菇种植项目,有着多年菇类种植经验的公司负责人吴开友经多方考察对比,最终选定凉山村作为试种基地。
“当时跑了好几个地方,凉山村的海拔、湿度、温度最适合用来种平菇——白天光照足,昼夜温差大,仿野生种植再合适不过。”吴开友蹲在菌床旁,手指轻轻碰了碰菌盖,“去年试种了280亩,没想到产量和品质都超出预期,今年我们扩大了种植面积。”
基地里,不少务工群众从“新手”变成“能手”。“我们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一周的技术培训后采用计件制工资,工人们采得多就挣得多,日平均工资在150元左右,忙的时候一天要用工100多人。”吴开友说。
松林间的采摘忙着收尾,不远处的遵义二道菇有限公司厂房里,冷链运输的节奏也在加快。司机邹勇围着冷链货车检查,员工卯升平在车厢里仔细码放着装满菌子的泡沫箱,5吨带着高原露水的平菇将连夜送往湖北孝感。
“我们的平菇是仿野生种植,肉质软糯,味道和山里采的野生平菇一样鲜,煮火锅、炒肉片都好吃,根本不愁卖。”吴开友说,近段时间,公司每天都要发三至四车货,不仅发往湖北、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还出口到美国、马来西亚等地。
这里的平菇种植,还藏着一本“生态循环账”。吴开友指着菌床旁的一堆“废料”说:“这些是种植平菇剩下的菌渣,打碎后撒在松林里,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能促进松树生长。以前这片林地是闲置地,现在种上平菇,既盘活了资源,又给松树喂了‘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
近年来,雪山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走出了一条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安清逸介绍,目前全镇林下平菇种植基地总面积480亩,亩产值超6万元,预计全年产值约3000万元。
“我们将继续深挖林下经济潜力,全力打造集菌棒培育、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的乡村振兴路。”安清逸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