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十二大特色产业 > 生猪

真帮实扶!百里杜鹃管理区两村建成生猪选育基地

7月18日上午,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龙塘村、小坡村很是热闹。在毕节市农科院畜牧水产研究所专家、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精心组织下,60头纯种母猪和2头纯种公猪,被有序发放到两村的27户养殖户手中。

小坡村发放猪种

“养殖户和村‘两委’签订了养殖协议。”小坡村党支部书记李倩介绍,等母猪产崽后,拿出一只母猪交给合作社,再分发给下一批养殖户,形成一进一出的滚动持续发展模式,直至实现两村500余户养殖户全覆盖。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在两村建一个三元杂交猪繁育体系和适度规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原来,在驻村工作期间,小坡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吴超发现,虽然拥有全区唯一持证经营的腊肉加工厂,肉源却购自群众自养生猪,可黄泥乡生猪品类繁多,成品肉质依赖经验判断,制作的腊肉有时过肥或者过瘦,制约腊肉产业的发展。

这个问题可拖不得,吴超及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自己的“娘家”毕节市科学技术局。

该单位派驻到龙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成忠均也汇报了村民生猪种源质量不稳定、缺乏科学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指导等问题。

通过多次调研、与黄泥乡党委政府、两村“两委”谋划,毕节市科学技术局投入科技经费20万元,在两村建立三元杂交猪繁育体系和适度规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相关专家、驻村队员及两村“两委”先后组织外出考察猪种6次,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上门“一对一”指导农户进行圈舍改造、现代家庭农场式养殖技术要点等培训6次。

“虽然,单位今年更换了新的驻村点,但我们会持续关注龙塘村、小坡村的发展。”毕节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践行“留下一批产业、留下一支人才、留下若干技术”的帮扶初心,助力两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农村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