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的安顺,乡村漂亮宜居,产业欣欣向荣。
走进平坝区乐平镇大屯村,清澈河流淙淙流淌,整洁道路穿村而过,民居焕然一新,小花园、小菜园扮靓房屋,蔬菜、水稻蓬勃生长。
“环境好、村庄靓,生活比以前安逸多了。”村民朱勤华说。
今年以来,大屯村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为契机,修建文化长廊、村庄湿地,实施沿河道路拓宽项目,美化河道环境,开展村寨房屋提升改造,对农户房屋进行立面整治、庭院治理、后院打造及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村居环境……系列项目实施,让大屯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安装路灯,路两边新添菜地和花园;石头墙和石头房修旧如旧,墙壁上挂着农家老物件,“田园乡村”的乡愁诗意油然而生。
随着环境改善,大屯村立足优势,发展蔬菜、微生物循环生态有机农业、农旅和文旅产业。如今,大屯村蔬菜源源不断销往市场,微生物循环生态有机农业长势良好,农旅、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
在安顺,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业兴的美丽乡村画卷处处可寻。
美丽乡村彰显安顺速度,“四化”建设更显力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四化”,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安顺市按照“1558”发展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抢抓先机,奋力建设“四化”新高地,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安顺。
落子布局,安顺市加速工业大突破,聚焦引优扶强、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发展基础,奋力在市场主体、产业链条、平台支撑、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安全环保工作六个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现代能源、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八大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500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22%,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型城镇化提质,主动融入“强省会”行动,构建“一核两轴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平坝、普定、镇宁与主城区同城化步伐,培育关岭、紫云区域经济增长极。围绕虹山湖、娄湖、三合湖、杨家湖,打造“一城四湖”城市生活圈,做大做强主城区。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
推动农业增效,创新财政涉农产业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投公司以农业产业项目为载体,通过与引进市场农业龙头企业、投贷银行合作,带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争取省级农业现代化基金等支持农业产业,实现农业产业从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到运营的一体化管理,构建农银企产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个新公司先后成立,推动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
旅游提质,“旅游+”加速产业融合,推动“黄龙屯格”一体化发展,打造民宿产业,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流光溢彩夜安顺”品位,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营销活动,提升旅游消费综合效应,唱响“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品牌。
如今,“四化”比翼齐飞,为建设美好幸福新安顺铸就强大引擎。
市民共享 海绵城市
7月16日,走进安顺娄湖生态公园。近处,绿植环绕,鲜花绽放;远处,白鹭不时掠过湖面,引得碧波微漾。
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得益于安顺海绵城市建设。
娄湖始建于1958年,湖边曾居住有2000余户村民,近500家木材加工小作坊生产,生产、生活污水基本自然排放流进娄湖,以致娄湖水质长期经受污染。
2018年,安顺经开区按海绵城市理念对娄湖进行集中打造,开展水体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亮化工程,处理“黑臭水体”,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同时,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浮岛、内设植草沟的沿湖防护绿化带,逐步恢复娄湖自身水体净化能力。
“确实变了,在湖边散步再也闻不到臭味,每天早晚来这儿锻炼,浑身舒服。”77岁的杜定祥见证娄湖的变化。
“项目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加区域雨洪调蓄空间,让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吸水、放水。”安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杨剑说,娄湖周边采用下沉式绿化带进行雨水收集,人行道上使用透水铺装,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有循环,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弹性”和“韧性”。
其实早在2016年,安顺市就已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将相关要求纳入土地供应、规划审批、竣工验收全过程管理,完成审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00余件;编制完成海绵城市、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14项,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海绵城市建设植物选型技术导则等多项地方标准。
随后,开展系列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城市内涝逐步解决、城市“双修”成为西南山地地区城市典范……随着一批海绵城市项目的顺利完工,安顺市民得以共享“海绵工程”福祉。
在安顺经开区百灵虹湖湾小区,人行步道与绿化带采用透水铺装设计,一旁的鹅卵石下藏着排水管网,一系列“海绵元素”让小区富有“弹性”,基本做到雨天路面不积水。
在西秀区麒麟社区,门前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条管道输送,社区群众告别雨天“看海”窘境。
安顺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的总体思路,用好“渗、滞、蓄、净、用、排”六字诀,美化城市的“面子”,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5月25日,安顺市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将获得11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推进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开启海绵城市建设新征程。
量身定制 帮扶政策
“发布会很成功,现场有20多家代理商签下订单,价值100余万元。”7月12日,贵州全唯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唯电子)夏季新品发布会在安顺市多彩万象旅游城举行,该公司董事长李大交激动地说。
该公司主要从事家用电器、工业电器、数字电视播放产品及通讯产品的研发、生产、技术服务及销售。2020年,通过自主研发,第一代智慧电视面向市场,年销售额7000余万元。
“今年推出第二代家庭教育电视,针对6岁到12岁学生,提供家校连线、远程教育视频课堂、名师微课等一系列定制服务,学生们可通过平台,随时在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李大交说。
随着订单增多,全唯电子今年年底将同时启动4条生产线,普通机型1天生产1500台电视,满负荷运营年底产值可达2亿元左右。期间,西秀产业园区点对点服务企业,专门包保领导根据企业特征制定相关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西秀区提供的营商环境,让我有信心在未来5年,实现年产100万台电视,产值达40亿元。”李大交说。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做优“贵人服务”品牌,完善服务民营企业直通车机制,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机制,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营商环境。今年以来,西秀区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活动,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指导,为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及时调整“一企一策”培育措施,并抓好落实,推动培育企业产能释放。
同时,持续做好遴选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技改项目工作。加强调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推动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现代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增长,稳住新型建材、基础材料等产业较好增长势头,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稳定增长。
产业兴旺 日子甜美
连日来,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宜所村茄子基地迎来一波波人流高峰,因蔬菜品种优良,县内外收购商闻风而来、争相采购。当地村民们则每天忙着采收茄子供应客商。
“来这里摘茄子,每天务工费70块钱,家门口就能就业。”宜所村村民朱玉华擦了擦汗说,在基地务工,家家户户都受益。
像朱玉华一样,越来越多的宜所村村民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宜所村今年种植25亩茄子,目前正陆续上市,每次采摘约2000公斤,均价2.6元一公斤,预计可销售到9月,产量预计超2万公斤,每次采摘务工人数15人至20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但眼前这一村美民富的宜所村,数年前还是一个缺乏支柱产业的村庄。
近年来,宜所村充分利用水源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等优势,2020年成功建成宜所坝区,坝区内沟渠、基础设施等全部完善,成为宜所村蔬菜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村里的蔬菜销路越来越畅通,目前基本3天到5天就卖一次茄子,客商直接来茄子基地收购。”宜所村支书助理支都说。
宜所村的变化是安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
目前,安顺正围绕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真正实现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来,安顺市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和防止返贫等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开展宜居乡村创建;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12个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借力广州、安顺东西部协作机遇,打造乡村振兴“1+9”示范带。
一项项乡村振兴战略措施在黔中大地开花结果,推动一个个乡村美丽蝶变。
山野拾趣 田园研学
7月9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贵阳的陈先生一行十几人早上从贵阳出发,中午11点前就到达了提前预约好的昊禹·稻花乡里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
在品尝了原生态农家饭后,陈先生一行在该项目点观赏稻田画、乘坐观光小火车、参与水稻文化研学体验,最后悠闲地吃完田园无烟自助烧烤,为田园“一日游”画上圆满句号,惬意启程返回贵阳。
昊禹·稻花乡里位于平坝区白云镇,是依托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水稻种植基地,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打造的集自然、农业、生产、休闲、康乐、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田园项目。
“园区自3月20日正式对外运营以来,游客不断增多。最近暑假来临,在当初刚对外运营到访人数基础上,至少翻了3倍。”昊禹·稻花乡里负责人陈师说,游客以周边城市过来的居多。“我们这两天刚接了下周六的两个团预约,上午有50人,下午是100人。”
此外,稻花乡里项目还推动了周边10余家农家乐及民宿的业务拓展,飞虎山生态农家乐就是其中的一家。坐落在稻花乡里园区外几百米的飞虎山生态农家乐,有钓鱼塘、游泳池,还可聚餐、烧烤,吃农家饭。
飞虎山生态农家乐老板吴倩表示,正是听说有田园项目建设,她和丈夫才返乡投资农家乐,于今年正式营业。“项目能带来人流。上周末我们接待了近200人,收入2000余元。这周末从贵阳来的旅行团预订了10多桌。”吴倩说。
“老板,我们又来了。”在吴倩说话的间隙,农家乐门外停下了一辆轿车,从车上下来的游客陈翠和同行的朋友一边朝农家乐大院走来,一边跟吴倩打招呼。陈翠从苏州回乡避暑,由于该农家乐交通方便,已成为回头熟客,隔三岔五便会来农家乐游泳、吃饭。
而在今年2月上榜贵州省研学旅行协会公布的“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的塘约村,正凭借农耕体验、古法造纸、民族服饰美术鉴赏、民族音乐鉴赏等项目,成为近来火热的农旅研学游新地标。
该村引进山东近知研学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探索“研学+乡村”发展新模式,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研学基地。稻田摸鱼、丛林徒步、制作植物标本、非遗文化传承……这个暑假,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团体走进塘约村,来一场沉浸式乡村研学体验。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发展乡村产业“壮体”,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等各具优势的乡村产业。平坝区加大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掘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人文底蕴、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探索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