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惠水县:奋进五年蝶变路 全域跃升好花红

生姜丰收。

机械收割水稻。

工人在检验机器人焊接成果。

惠水休闲公园一角。 陈宁 摄

“四月八”民族活动。

“十四五”以来,黔南州惠水县坚持以智能化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2+N”产业布局推动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提质增效,规模工业企业达119户,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62亿元。同时,全县紧扣“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提升至52.33%,改造老旧小区70个,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功能与生态品质同步升级。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3.97%,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旅游产业化实现跨越发展,“四旅融合”模式带动全域旅游格局形成,预计2025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易地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5.98%,教育、医疗、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绘就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

以智能化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23年起,公司便致力于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全面改造,”日前,在贵州美之选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汪德慧介绍,“数字化转型使我们的产能显著提升,产品品质更加稳定,更具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并非个例,而是根植于惠水县“十四五”期间坚实的工业体系化布局之上。惠水县在“十四五”期间,以工业智能化为核心抓手,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县坚定不移地贯彻“2+N”产业发展思路,以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为主导,推动建材、能源等产业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工业发展成绩单。

——企业培育“扩量提质”,发展根基更厚实。通过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入规升规”和梯度培育,惠水工业体量不断壮大。截至2024年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1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4户,超5亿元企业1户,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梯队。

——项目投资“撑杆起跳”,发展后劲更充盈。“十四五”以来,惠水累计实施工业建设项目175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62.03亿元。从年产1万吨交通工程钢结构件项目到年产20万台铝板翅式换热器生产线建设,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工业经济持续输送血液。更为关键的是,全县支持企业实施技改项目82个,永红换热、朝睿科技、金晨等一批企业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了内涵式扩张。

——创新动能“澎湃涌动”,内生动力更强劲。这是惠水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志。“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5户、“专精特新”企业32户,其中更涌现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重点“小巨人”企业1户。这些企业是产业链的“螺丝钉”,更是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同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5个创新平台的建成,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

——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发展底色更鲜明。在追求“智能”的同时,惠水从未忘记“绿色”的底色。“十四五”期间,成功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并斩获国家级“绿色园区”荣誉,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以人为本”提升群众幸福成色

10月22日,漫步在惠水县城涟江河畔,微风拂面,绿意盎然。昔日“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悄然消失,一条条“断头路”变为畅通无阻的“通途”,一栋栋老旧楼院旧貌换新颜。

“十四五”期间,惠水县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将新型城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在“颜值”,更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内在“品质”,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民生答卷。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惠水县始终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等关键瓶颈,让进城人口“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数据显示,全县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50.37%提升至2024年的52.33%,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共享城镇发展的红利,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与内生动力。

“谁能想到,我们家现在住的地方在两年前都是田地。”家住城北新区伯爵小区的市民罗瑞说。

惠水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十四五”以来,新型城镇化领域纳入省州调度的项目达48个,总投资196.01亿元,已完成投资63.7亿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0个,惠及居民4000余户;完成24条背街小巷改造;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安置房886套,727户居民圆了安居梦;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社区,创建“星级”社区16个,让市民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就能享受便捷的养老、医疗、购物等服务,城市宜居指数大幅攀升。

惠水城镇化建设不仅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惠水县统筹推进供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改造建设337.44公里,完成新建改造29.66公里;提质改造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改造“口袋公园”18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9%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惠水县已明确下一步方向:将继续紧扣“以人为核心”这一主线,抢抓政策窗口期,深度融入“强省会”行动,通过做强城镇经济、深化城市更新、提升安全韧性等行动,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金秋十月,惠水县好花红镇三都村的田野上机声隆隆。一台台油菜精量直播机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平稳穿梭,旋耕、起垄、播种、施肥等多道工序一气呵成。短短数分钟,一亩田的播种任务已完成,种子精准入土,整齐成行。这幅秋种画卷,正是惠水县“十四五”期间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惠水县以科技创新重塑农业生产方式。作为全省首批北斗终端系统应用试点县,全县安装北斗终端机具123台,实现11个镇(街道)全覆盖。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机调度、田间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以前种10亩油菜,全家要忙一个月,遇着雨天还耽误农时。”好花红镇种植户刘大叔感慨。如今,一台精量直播机每日可轻松完成30亩至40亩作业,效率提升数十倍,不仅大幅缩短种植周期,更破解了水稻收割后稻油轮作衔接的难题。

在惠水县,科技赋能随处可见:全县发展2000余亩富硒大米提高大米附加值,校企共建的“科技小院”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撑,新研发的“涟江牌杜仲鸡蛋”等高端产品拓宽了增收渠道。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3.97%,位居全州第二。

五年来,惠水县基础设施提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修建产业路1150公里、灌排沟渠480公里,农机保有量达7.3万台(套),加工能力跃升,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2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建成全省首家全产业链鲟鱼加工厂,鱼子酱年产量2吨以上,并实现鲟鱼产品出口。品牌建设突破,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个。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茫耶谷”大米、“涟江牌”黑糯米酒等品牌声名远扬。

每年春季,摆金镇与芦山镇的千亩油菜花海吸引无数游客。开发田园综合体、农耕体验等业态,串联“油菜花节”“好花红文化节”等IP,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样板,让农田变景区、农产品变礼品。

面向“十五五”,惠水县锚定“农业强县”目标,计划通过五年攻坚,建成环贵阳绿色农产品保供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农产品直供基地。到2030年,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深耕“四旅融合”绘就“山水田园”新画卷

“我们今天来是为了吃特色马肉。今年来惠水玩了好多次,去了洞穴音乐会,看了民族表演,还在好花红景区的民宿住了2天。”10月21日,来自贵阳的游客黎芳说道。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惠水县涟江河畔灯火璀璨,潮流音乐会与民族街舞展演轮番登场。“迎国庆·庆中秋”系列活动的火爆场景,是“十四五”期间惠水旅游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惠水旅游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其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从2021年在全省第二方阵中位列第40位,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第13位。数据背后是市场的认可。预计到2025年末,惠水县将累计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8.5亿元。这组沉甸甸的数据,印证了惠水旅游已从“过境地”向“目的地”成功转型,产业根基愈发坚实。

成功的逆袭,源于“体旅、文旅、康旅、教旅”四旅融合的精准布局。惠水县集中资源,深耕“花、水、音乐、非遗、洞穴”五篇特色文章,推动品牌矩阵全面崛起。百鸟河数字小镇打造“数字·康养”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好花红镇获评黔南州乡村旅游重点镇,其核心村寨更成为省级文旅融合示范点;妙田吉市民宿获评省级“银山级”民宿;野梅岭露营基地和抵塘穴居部落凭借独特资源,斩获省级体育旅游示范点称号,并拓展为研学营地;金域广场成为夜间消费新地标。

从自然风光到民族文化,从夜间经济到研学旅行,惠水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本地特色产品屡屡“出圈”: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唐娃娃”、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的银饰与枫香染时装、夺得金奖的特色美食……惠水文化IP正通过商品与美食走向全国。年均超50场的民族节庆与“中国—东盟”国际藤球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更让“文化之城、运动之城”的名片愈发闪亮。

站在新的起点,惠水县正以好花红景区提质和百鸟河康养产业创新为双核心,继续深化“旅游+”融合。展望未来,惠水立志实现接待游客量与旅游总收入的新突破。

安居又乐业 擦亮民生温暖底色

金秋十月,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一派和美有序之景:窗明几净的房屋、错落有致的绿化、悠然自得的居民。步行不过两百米,贵州伊科达制衣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地赶制订单,指尖翻飞间,缝纫出的是一个个家庭的稳定收入与崭新希望。

自2016年落户新民社区以来,伊科达制衣已发展成为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企业。它不仅通过增加设备、拓展品类实现了自身效益的持续提升,更成为了托举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梦想的重要平台,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的生计难题,为“搬得出”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续保障。

“从王佑镇搬过来以后,我就在车间工作,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搬迁群众王金莲说。

新民社区的安居乐业图景,是惠水县扎实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全县4198户17298名搬迁群众,惠水县将促进就业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创新探索出“七种就业形态”,精准发力。目前,全县8792名易地搬迁劳动力中,已有8439人稳定就业,就业率高达95.98%,确保了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

这份民生答卷的温暖底色,还在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全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新增就业岗位不断创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实施的25个教育基建项目将新增上万个学位、床位和餐位,着力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基层就诊率提高,全民参保计划守护着全县40多万群众的生命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