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自治县平模镇平模社区的冯文明和冯文礼两兄弟,在外打工多年,2020年春节回家过年一看,眼睛亮了:挖机轰鸣,人声鼎沸,平模咋变得这么热闹?
问了一圈才知道,原来,茅台出资500万元要在山上建50个食用菌大棚,当地群众都可以来申请租棚。惊喜之余两兄弟商量,干脆一起返乡创业当菇农。
冯文明是大专生,2006年毕业后就在外打工,去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因头脑灵活肯吃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自从结婚有了家后,两个在老家的孩子就成了他最大的牵挂。弟弟冯文礼初中毕业后也去了江苏一家工厂上班,两兄弟只有回家过年才能见一面。
在外面打工终究是漂泊,如今家门口有了产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小,何乐而不为?于是,兄弟俩合伙投了10多万元,一口气租下了7个食用菌大棚。
2021年5月16日,笔者在平模社区全家坪食用菌基地见到两兄弟时,他们正在大棚里提着采摘箱穿梭于菌架之间,满脸笑意:“今天收获不错,有500斤左右,80%都是一级菇。”
说着,冯文明从菌棒上摘下一朵菇介绍起来:“好菇朵要在5至7厘米左右,朵型圆整、无畸形,不能开扇,颜色要淡黄色……”种出来的菇,视品质分为一、二、三级,同辉公司按照4元/斤、3元/斤、1.5元/斤不等的价格回收。
发展产业,农户最担心的问题是亏本。两兄弟虽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有信心,但是投资有风险,特别是之前完全没有经验,压力还是挺大的。
让他们放心的是,食用菌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收取大棚租金、组织群众种植,企业提供实惠优质的菌棒、提供免费生产技术指导,同时保底收购,让村民们安心发展产业。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每个种植环节该怎么做,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冯文明说,他们把自己当作一名小学生,每一次培训都积极参加,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向技术员学习,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
“今年第一茬菇出来,一级菇就占了80%以上,很有赚头。”冯文明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有10000棒香菇,约产2万斤香菇,按每斤3元的平均收购价计算,每个大棚的毛收入达6万元,除去菌棒成本、租金、人工费和水电费,每个大棚可净赚一两万元。
“现在收了两茬菇,已经卖了17万元左右,本钱已经找回来了,后面卖的就是纯收入。”两兄弟能吃苦、肯专研,很快就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能人。
小小的食用菌,改变了两兄弟对农业“靠天吃饭”的认知,更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致富的梦想。弟弟冯文礼说:“现在有些还在外务工的小伙伴也咨询过我,准备回乡和我一起干。”在他看来,现在家乡的帮扶政策好、发展潜力大,食用菌产业管理方便,收益稳定,带动性强,对于愿意返乡创业的村民是不错的选择。
由于食用菌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且用工需求量大,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还能盘活利用闲置土地,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益。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罗群珍笑着说:“在基地干了两个多月,赚了5000多元,从来没想过自己也会每个月有工资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