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注每一个孩子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推动教育发展提质升级纪实

学生参加土家族舞蹈大赛。

沿河民族中学校园一角。

沿河第三中学教学区。

沿河中职校远眺。

县委书记任廷浬(右)在沿河民族中学调研。

县长何支刚(前左一)陪同督导组开展工作。

教学观摩课。

技能教学课。

课外体育活动。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下游,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对外开放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把教育作为后发赶超、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把教育作为最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作为最持久的发展后劲来抓,作为最响亮的县域品牌来抓,用心用情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小财政办大教育穷财政办美教育,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发展提质升级,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项目工程 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和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普及十五年教育”,全面落实教育保障机制,足额预算教育经费,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确保县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采取向上争、政府贷、部门帮、群众捐等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建设,加大对边远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抓住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铜仁市政府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机遇,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促进全县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目标。花小钱办大事,建小园惠大众,把幼儿园办在群众家门口,把山村幼儿园建成惠及民生的样板工程。已建成山村幼儿园308所,实现了山村幼儿园建设全覆盖,保证了村村幼儿有园上。
通过资产置换、合并办学、扩充优质资源等方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全力推进“新两基”工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努力扩大学位,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先后投入28.43亿元实施教育突破工程,共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71所,建设优美教室工程学校138所,建设教师公租房、周转房7997套,初中寄宿率达70%,小学寄宿率达30%。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实施百兆宽带网络进校园,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现代化发展差距,为农村中小学添置“班班通”设备2036套。
加快推进高中学校建设。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银行融资、招商引资、BT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整体搬迁了沿河民族中学,新建县第五高级中学、县第三高级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建设中职学校运动场和实训楼。通过扩大高中学位,提高教育质量,全县学生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化解,解除了初中毕业学生外出求学之苦,切实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着眼“三县一城”发展定位,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村脱贫致富的直通车,把县中职校建设成为培养武陵山农特产品基地县技能技工型人才的摇篮,全力实施“百校大战”计划,狠抓中职学校招生、招师、建校工作,已建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4万平方米,向县内外国家重点中等职业院校输送中职学生近2万名,许多中职学生毕业后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带动了整个家庭脱贫致富。
●落实惠农政策 助力精准扶贫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实施中央和省市“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惠农政策,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书本费、学杂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有效遏制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辍学状况。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学校办学经费有了充分的保障,学校越办越好;另一方面也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特别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面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生吃饭问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认真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及时下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高中助学金等,按照不同的资金使用用途和受助范围,合理使用,记账真实,严格程序,专账管理,规范建档。2015年,全县下拨贫困生生活补助费7446.797万元,资助学生26906人;普通高中贫困生国家助学金659.9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437人;深圳助学金25万元,资助学生250人;“润雨计划”专项资金4.4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69人;中职国家助学金73.35万元,资助学生509人;中职免学费资金123.46万元;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5155.98万元,使7万农村中小学生直接受益。2016年春季,全县下拨2015-2016年第一批教育精准扶贫资助资金653.466万元,资助学生2459人;下拨2016年春季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和2016年春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069.8125万元;下拨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专项资金6011.68万元,受助学生75081人。
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国家补助资金是扶危济困的救命钱。资金下拨后,学校监督委员会及时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程监督,县教育局根据《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经费管理使用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学校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并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认真开展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帮助更多农村学生实现大学梦。2015年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462人,助学贷款金额近1500万元。2016年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209.89万元,帮助3422名寒门学子走进了高校大门。
建立部门帮教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教育工作,压缩行政办公经费5%用于支持教育。2015年各级党政机关压缩行政经费5%共206.64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实施教育“9+3”计划,解决了部分学校的实际困难。2016年,县里已制定落实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学校工作方案,并采取现金形式收至县财政局,用于集中采购学校急需的图书、仪器等教育教学资料和设备,帮教助教措施更加精准高效。
●加强师资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
办好教育关键在人,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举措,在提升教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教师,使教师的课堂有吸引力,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全县广大教师认真履职、敬业奉献,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好书、育好人,在工作中不断出新出彩。
及时补充乡村缺编教师。过去,该县农村教师补充渠道主要是通过特岗招聘,导致补充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动性大。为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年龄、学科结构,县委、县政府自2013年起将乡镇幼儿教师和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招聘纳入全县事业单位新增人员的招聘,面向社会公开遴选,补充了近300名幼儿教师和偏远缺编学校教师。2014年以来该县还补充了26名铜仁学院免费师范生到乡镇任教。2016年,新招聘幼儿教师80人、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200人。
切实落实乡村教师待遇。针对乡村学校教学条件差、留不住教师的现状,县里加大了农村学校教师公租房的建设力度,解决了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按照“倾斜乡村、突出教学、分类评价”原则,教师职称评定向基层倾斜,开展农村中小学副高认定工作,逐步解决农村教师评职称的难题。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表彰力度,县里从2014年开始,专门设置了“十佳乡村教师”表彰类别,在每年的教师节表彰活动中,确保乡村学校受表彰的教师占表彰教师总数的70%以上,使农村教师工作“有面子”。同时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了全县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对乡镇所在地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每人每月200元,对片区及以下学校、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每人每月300元,使农村教师生活有了保障。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借外力、挖潜力,先后与重庆江津市、中国教育报刊社等合作,多形式开展教师业务培训,使农村教师业务快速提升,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教学新秀脱颖而出。
●规范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负担
加强教育乱收费治理。把治理教育乱收费摆在了规范办学行为的突出位置,列入了开学工作检查,纳入了学校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坚持每学期一次专项检查和平时重点督查相结合,对学校违规收取服务费、择校费、补课收费和乱订教辅资料等行为进行了专项治理。2015年,全县共清退补课费320640元,上缴国库225000元,查处违纪人员2人。
开展教育民生资金专项督查。为确保教育民生资金管好用好,保障学生不因贫困辍学,县里建立了民生资金微信监督平台,对挪用截留、套取民生资金等行为实行一案双查,严肃问责,以执纪问责的实际成效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
严控集体补课。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校历开展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不得利用寒暑假、周末、节日及课余时间组织中小学生进行补课。在职教师不能在中介机构、补习场所等进行有偿补课,也不能进行有偿家教,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严控教辅资料。学生所需教辅资料,必须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自愿的前提下自行购买,且所购买的教辅资料必须在省教育厅下发的中小学用书目录选订学生用书,县教育局不作统一要求。县教育局明确要求,严禁任何学校或教师采取布置作业、集体讲解等形式变相统一征订各种资料。此外,学校还采取捐赠、赠阅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教辅资料和其他课外读物。
●关注留守儿童 构建关爱体系
沿河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每年向外地输出大量劳动力,一些农村家庭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据统计,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留守儿童26854人,占在校学生的28.7%。留守儿童中,学校托管的有1002人,占留守儿童数的3.7%;隔代抚养的有19278人,占留守儿童数的71.8%;亲属寄养的有4518人,占留守儿童数的16.8%;独自生活的有2056人,占留守儿童数的7.7%。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关爱行动,采取“以责控辍、以质控辍、以情控辍、以管控辍、扶贫控辍、以督控辍”等六项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教育、民政、财政、综治、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建立关爱救助体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权益有护、活动有地”,形成了关爱工作合力。
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负责制度,实行“双线”目标管理,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台账,健全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纪录档案,动态掌握中小学生流动和辍学情况。通过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寄宿制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近年来,全县选派了120多名中小学教师到省、市接受儿童健康成长心理辅导培训,在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情绪疏导。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进行电话交流,拉近了亲情。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提高防范鉴别能力。
各学校结合“留守儿童之家”“四在学校、幸福校园”“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以书为伴、智慧人生”“写规范字、做君子少年”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在为留守儿童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修身养性的平台,培养他们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加快综合改革 推进转型升级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沿河能否在“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远的发展中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尤其需要教育的大发展来保证。面对加快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势在必行。
该县一是把教育督导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率先取得突破,印发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设立学区教育督导办公室实施方案的通知》。目前教育部门正在对相关工作的职能职责、设置和划分、人员配备和管理考核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以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教学质量突破工程奖励办法》,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推进学校家长协会改革,按照“一年建规模,二年全覆盖,三年规范化,四年显特色、五年创示范”工作目标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家长协会和家长学校,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维护校园及周边的教育环境,提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了文明和谐、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任廷浬、县长何支刚说,沿河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县之一,必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治穷先治愚,治愚必兴教。唯有发展教育,才能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命运。县委、县政府将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坚持脱贫攻坚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十五”工作目标,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发展教育,把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创办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向往的一流教育,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鲁学崇 侯德明李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