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新闻动态
安居乐业才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 ——“这五年,他们过得怎么样”系列报道之四

“哒哒哒,哒哒哒……”缝纫机落下细密的针脚,五颜六色的花朵和珠串在黄安琼一双巧手间,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发饰……

“我原来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家里的灶台和孩子转,现在可是有手艺能挣钱的工人了,看我这个发饰做得还不错吧。”面对记者,48岁的她自信满满。

五年来,搬迁社区换新颜,路灯照亮夜归人。一个个项目落地,产业园拔地而起,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钱包鼓了,笑容多了,这安居与乐业并举的新生活,正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

黄安琼:心里踏实有底气

黄安琼的家在贵阳市开阳县紫兴街道东湖社区,现在是家门口开阳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的一名手工艺品制作女工。

“出门就上班,我做一个大概要30多分钟,一天能做十来个。一个月挣2000多块,这几年下来,心里踏踏实实的。像这样能靠自己的双手挣点生活费,已经打心眼里高兴了。”坐在电动轮椅上的黄安琼开心地说。

19岁那年,黄安琼因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导致腿部残疾。身体的不便让她无法下地干农活,也很难找到公司上班。

2017年,黄安琼一家通过易地搬迁至东湖社区。为了解决像黄安琼一样的特殊劳动力就业问题,社区积极引进企业为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黄安琼仍然记得刚到公司上班时穿针手指发抖,她心里焦急万分。公司的培训老师总是耐心地抓着她的手一遍遍调整角度,邻居工友也常留下来陪她加练。

“咱们这儿不像工厂,倒像个大家庭。”变化发生在每一次指尖的翻转间。她现在能从容地摇着轮椅穿梭在工位间指导新人。 东湖社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手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代兴格:产业红火干劲足

9月3日下午3点,在黔南州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高速收费站不远处,代兴格忙得脚不沾地,称重、记录、结算,并将一袋袋辣椒整齐码放,等待装车发运。

代兴格是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人,2017年通过易地搬迁来到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搬迁后,他先后在食品公司、县供销社工作,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不少辣椒种植的经验。2024年7月底,他从供销社离职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辣椒种植和收购中,当年便收了100多万斤辣椒。

不只是收购辣椒,“我自己也种了20多亩辣椒,今年产量比去年高,明年我打算与人合伙开一家辣椒加工厂。”代兴格对未来有清晰规划。

在代兴格的带动下,江口坝社区搬迁群众也纷纷加入了辣椒种植的行列。“一开始我对种植辣椒还有些犹豫,担心技术跟不上、销路打不开,但代兴格不仅提供辣椒苗和技术指导,还统一收购辣椒,所以今年我就大胆地种了20多亩辣椒。”江口坝社区搬迁群众余之政言语里充满着感激。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江口坝社区把群众就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就业。

王文才: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走进黔南州荔波县朝阳镇板麦村浪波湾安置区,一栋栋灰白色的两层民宿格外醒目,不少游客在门院前拍照留念。

正午时分,瑞航民宿老板王文才正在躺椅上休憩。“我把一楼改成小卖部,二楼改成民宿,有四个房间,一间100多元,旅游旺季时房间经常被订满,一天有几百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王文才笑着说。

对比起搬迁前后的生活,王文才感慨不已,“以前住在山上,去趟镇上要走很久,一到缺水季节,喝水还要去挑。现在搬到安置区,交通、饮水、医疗、孩子上学这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还为我们培训技能、推荐工作,想办法让我们增收。”

浪波湾安置区距离大、小七孔仅3公里,凭借区位优势,朝阳镇鼓励支持群众将安置房屋进行“微设计、微改造、微提升”,因地制宜发展民宿业,培育形成“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品质化”乡村旅游民宿体系。目前,浪波湾已改造发展精品民宿14家,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对于未来发展,王文才心里有清晰的规划:“把民宿的硬件再升级一下,有机会去外面学习提升服务能力,让我们村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