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川区高坪街道,一座现代化社区坐落在青山环抱中。作为全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堂堡社区承载着1273户5240名搬迁群众的新生活梦想。从深山到城镇,这里不仅实现居住环境的“物理迁移”,更通过多元治理举措,让“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愿景照进现实。
这一切的起点,始于党建引领筑牢的治理根基。
“以前住在山上,大事小事都得靠自己。现在有了党支部,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居民陈忠琳的感慨,道出了不少搬迁群众的心声。
2018年搬迁至今,她从摆摊卖水果的贫困户成为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转变离不开社区党组织的帮扶。学堂堡社区党支部早早构建起“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网格党员”三级体系,将39名党员编入9个网格,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党支部书记周世先介绍,社区推行“四单服务机制”——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网格员接单、党组织评单,今年以来已解决路灯维修、道路硬化等民生问题126件。
党员带头服务的场景在社区随处可见:法治讲座现场,党员网格员提前一周收集群众需求,邀请律师量身定制普法内容,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就业帮扶中,党员干部化身“就业红娘”,建立零工市场微信群,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帮助800余名居民实现省外务工。“我们的目标是让党旗在楼栋里飘扬,让党心在群众中扎根。”周世先说。
党建织密了民生服务的“一张网”,而文化浸润则让搬迁群众真正从“物理迁移”走向“心理融入”。
走进社区的“春风小院”,老人们围坐在石桌旁下棋、练字,孩子们在健身器材间追逐嬉戏,这里不仅是休闲场所,更是社区文化融合的缩影。
社区通过“文化搭台、群众唱戏”,打造出多元活动矩阵:每周五的“电影里的中国”放映会,用红色故事唤起搬迁群众的家国情怀;“银龄心理关爱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暑期防溺水专项行动中,社区联合企业捐赠300余张游泳馆体验券,守护青少年安全。
“以前总觉得邻居是陌生人,现在大家一起跳舞、看电影,就像一家人。”居民李静的感受,正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乡愁馆”,陈列着搬迁群众从深山带来的石磨、背篓等老物件,“这些‘宝贝’时刻提醒我们,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社区居民张友良抚摸着老物件,眼神里满是对过往的珍视与对当下的热爱,而这样的文化载体,也让搬迁群众逐渐从“村民”转变为“新市民”,社区归属感与日俱增。
当文化赋予了社区温度,稳定的就业增收则成为“能致富”的核心支撑。在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最新招聘信息,“只要有就业意愿,我们就全力提供岗位。”学堂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芳的话,给了居民们定心丸。
学堂堡社区依托“一站三中心”(就业创业服务站、家政中心、护工中心、劳务中心),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2人就业,就业率达98.3%。
45岁的侯安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参加家政培训后,她从家庭主妇变身专业月嫂,月收入6000元。“社区不仅教技能,还帮忙联系客户,现在我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了!”她笑着说。
像侯安仙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腿脚不便的陈秀英在社区食堂找到工作,许梦凌通过护工培训成为家政服务培训师……社区还通过“党支部+公司+车间+移民群众”模式,引进扶贫车间4个,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程大包材厂负责人杨显维说:“这里的居民勤劳肯干,我们计划再扩大生产线,吸纳更多人就业。”
截至2025年7月,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真正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就业解决了“钱袋子”问题,而细致入微的民生服务,则让“生活好”的愿景落到了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里。
“现在看病太方便了,社区医院的儿科医生还会推拿!”居民李静抱着刚看完病的孩子从社区医院走出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5年,学堂堡社区联合汇川区中医医院升级儿科服务,推出中药贴敷、小儿推拿等特色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
教育资源的配套同样亮眼,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65名搬迁学子考上大学,其中5人攻读研究生,2人成为博士。
“搬迁后,孩子的学习环境天翻地覆。”吴曼娜的母亲万光荣感慨,女儿以686分考入北京大学,成为社区的“励志标杆”,也让更多家庭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
从农贸市场到公交专线,从喜庆堂到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构建起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覆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目标是让搬迁群众不仅‘住得下’,更要‘过得好’。”周世先表示,社区正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接单”机制,持续优化养老、托幼、法律援助等服务,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从“穷山沟”到“幸福里”,学堂堡社区的蜕变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写照。随着治理智慧的持续释放,这座年轻的社区正以蓬勃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让搬迁群众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