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贯彻落实
“山”高“水”长道路宽——五年来,中山市与六盘水市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

秋意渐浓,乌蒙深处,刺梨渐次泛黄成熟,宛如一幅金色画卷,在群山间铺展开来。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广东中山与贵州六盘水跨越1200公里,在产业、消费、劳务、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度协作。

截至今年8月,中山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8.4亿元,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360个,引进落地投产企业137家;选派专技人才506人次;帮助六盘水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8.33万人次;帮助销售六盘水农产品32.45亿元……一系列数据,见证了两地携手并进五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如今,这段跨越山海的“双城记”仍在持续书写新的故事。

“山”“水”携手,产业协作结硕果

9月2日,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新街乡黄精中药种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贵州丰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华根正查看黄精长势,对收成满怀信心。

“我有技术、有销路,关键就是找到合适的地方种。”胡华根说,在他的带动下,2023年新街乡看准黄精产业前景,依托气候与土地优势,积极争取衔接资金380万元,推动林下黄精规模化种植。“经过4年生长,黄精亩产达到8000余斤,效益十分可观。”

黄精旺盛的长势,是六盘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当前,六盘水“1+3+N”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夯实,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3.8亿元,建成高标准猕猴桃“吨产园”6万亩、刺梨“千斤园”26.8万亩、茶叶“万元田”3万亩。

产业做大规模,更要做优品质。中山市先后选派30余名农业专家参与六盘水农业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共发布地方标准19个、团体标准8个。其中,《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成为贵州省首个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的市级地方标准体系。

凭山之势,借海之力,山海携手的五年,描绘出一幅幅挖掘乡土资源、推进产业振兴的生动图景。

黔货出山,消费协作拓新局

“黔货出山到粤港澳大湾区,之前这样的事情想都不敢想。”近日,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苑南路的刺梨工坊湾区旗舰店内人头攒动,刺梨原汁、刺梨口服液、刺梨果干等各种以刺梨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吸引着不少市民前来选购。

“贵粤荟·中山馆”“水城印象东西部协作展馆”“水城春广东品鉴中心”……这些年,越来越多六盘水农特产品展销实体店落地中山,成为凉都风物走向大湾区的重要窗口。

在拓展线下推广渠道的同时,中山市助力59家六盘水企业入驻“832平台”,组织120家优质企业携300余款农特产品参加广交会、广博会等大型展会,推动六枝岩脚大畅面业获得六盘水市首个“圳品”认证、“盘州火腿”与“黄圃腊味”牵手合作。今年以来,中山累计采购、帮助销售六盘水农特产品6.33亿元。

一条从田间直达餐桌的协作链持续拓宽,让“凉都味道”不仅香飘大湾区,更带动群众走上越走越宽的致富路。

劳务协作,拓宽就业致富路

9月2日,在钟山区凤凰街道贵州时聚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件件服装成品下线装箱。2024年,该公司获1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用于设备升级,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结构的双重优化,更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既能顾家养娃,又能赚钱,每月挣3000元左右,这感觉太好了。”车间工人周云满意地说。

在六盘水市,像时聚服饰这样的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已认定51个,同时建成“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15个,累计吸纳就近就业3116人,其中脱贫人口1120人。

为提升就业质量,中山与六盘水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开设“订单班”“冠名班”,扎实做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贵州绣娘”等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举办专场招聘会、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等多项举措,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东西情深,组团帮扶暖民心

日前,水城区人民医院与中山市博爱医院正式签订《心电远程诊断框架协议》,成功搭建起电生理远程诊断平台。“这意味着山区群众无需长途跋涉,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水城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安波说。

这一“云诊疗”通道,是两地协作在医疗领域不断走深走实的真实写照。

目前,中山17家医疗机构与六盘水19家医院“牵手”,通过强化科室建设、深化人才交流、推进资源共享等方式,助力六盘水医疗机构攻克新技术27项,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今年7月,六盘水市第八中学的校园里又一次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高考本科上线率88.06%,特控率27.8%,两项指标连续3年实现增长。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离不开“山海育人”协作机制的支撑。

今年六盘水已有40名校(园)长、教师赴中山跟岗学习,并通过中山援派名师“师带徒”模式培养青年教师73人,培育各级名师、骨干教师68名,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为六盘水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此外,社会帮扶力量也活跃在两地之间。中山29个村(社区)、27家企业、16家社会组织与六盘水105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面构建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携手联动帮扶的工作格局。

中山与六盘水的“山”“水”情,在温暖中绵延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