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着眼整体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这让我们看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对民生事业的重视。”连日来,汇川区大连路街道航天社区持续掀起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旭婧也在深入学习中“瞄准”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刘旭婧告诉记者,航天社区老年人比较多,接下来将加强“航天社区共建共治联合党委”建设,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力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让社区“老有所养”的幸福成色更足。
事实上,深刻领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工作实践,不折不扣推动省委决策部署在黔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航天社区只是一个缩影。
作为红色圣地、革命老区,遵义市将坚决落实省党代会部署,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按照省委“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聚焦“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繁荣的城乡互融体系、内外发力的动能支撑体系、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人民至上的民生保障体系、兴文塑魂的红色传承体系、全面过硬的党建引领体系,不断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形成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唱好“双城记”,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努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接下来,遵义市将以五年的奋斗,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00亿元,在全省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形成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5%和10%以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禀赋优势、生态环境质量、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提升,推动发展动能不断释放、发展效益持续向好、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一突破、两高于、三提升”发展目标,最大限度缩小与全国现代化平均水平的差距,推动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守好“幸福不动产” 用活“绿色提款机”
五月的湄潭,绿涛延绵、茶海扬波;漫步红花岗,碧波盈盈、流水淙淙;俯瞰赤水,茂林修竹、曲迳疏篱。
近年来,遵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建设美丽幸福遵义。
站在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观景台上,绿意盎然的茶园环绕村寨,黔北民居傍水而修,依山而建。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空气清新,来了真的不想走。”来自重庆的张明一家人慕名自驾来到湄潭县翠芽27°景区旅游,半天的旅程让张明身心舒畅。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近年来,湄潭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红利进一步释放,实现了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
赤水市鲢鱼溪码头,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点缀着白墙黛瓦的房屋,犹如山水画卷。曾经靠打鱼为生的周文贵,如今在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下,退捕上岸,开始种植石斛。
平均海拔1300米的娄山关森林公园深处,绿浪涌动,苍翠欲滴。这里位于汇川区板桥镇北部大娄山山脉中段,近2万亩的森林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黔北大地上。
绵延的森林里,1.8万亩集中连片的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区,成了板桥镇柏杨村551户2538名村民的致富产业,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近年来,遵义市成功创建全国和省级“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各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3个。2021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突破580亿元。
此外,遵义市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责任落地落实,完善制度机制,树牢“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意识,积极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大生态格局。
遵义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遵义人民世世代代的“绿色提款机”和“幸福不动产”,让遵义天更蓝、地更洁,山更绿、水更清,城更靓,乡更美。
人民至上的民生保障体系:乐享家门口优质学前教育
离家步行不到10分钟,遵义市民吴勇刚就把孙女送到了位于红花岗区长征街道朱家湾路的红花岗区第二十八幼儿园。看着孙女蹦蹦跳跳地进了幼儿园,吴勇刚说:“幼儿园离家近,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老师认真服务,收费也合理,作为家长我很满意。”
去年,红花岗区秋季新增公办幼儿园5所17个班600个学位,新增认定11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846个学位,红花岗区第二十八幼儿园就是新建投用的幼儿园之一。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容纳12个班,目前开设了8个班,有24位老师、176名学生。
走进幼儿园,室外活动区域宽阔平坦,小推车、攀爬网、秋千等各类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强体质。步入教学楼,在中(1)班的区域活动时间里,几个小朋友利用“彩虹美发小屋”的道具做着造型,欢笑声不断。教室里还设置了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域,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在快乐玩耍中学习新知识。
“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分区,实施个性化教学,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比如在大班设超市区,增加孩子们对货币的认识。”红花岗区第二十八幼儿园园长陈青娇说,在教学方面,幼儿园注重德育教育,安排了特色品行课程,围绕植树节、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目前,幼儿园还在不断完善后期建设,营造更好的校园环境,提升办园内涵,将其打造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幼儿园。
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农业生产“马力”十足
少了“镐锄镰犁”,多了“金戈铁马”。今年来,遵义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以农业机械化为抓手,着力引进推广适用于山地农业发展的农机农具,紧紧围绕水稻、红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全面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行动,扎实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宽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在以高粱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大坝镇簸箕坝村茅台酒用高粱核心园区,高粱移栽一体机在地里来回穿梭,4名产业工人坐在机械上一边放秧苗,一边留意传送情况。农机手王长富有着10余年驾驶经验,只见他熟练地操纵着移栽机,不一会儿,就栽好了小半块地。
“今年,大坝镇6个高粱种植园区共5000亩地,均采用‘漂浮育苗+机械化移栽’方式,有了机器助力,今年移栽工作实现了高效率。”大坝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小燕告诉记者,园区内共投入了6台移栽机, 每台移栽机日均可移栽15亩,比人工移栽效率高了近10倍。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仁怀市坚定不移加快以酒用高粱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础。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后,该市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设备使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今年,仁怀市共种植高粱26万亩。在实验后,该市采购高粱移栽机50余台投入生产使用,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此外,在高粱产业的耕、种、管、收、储环节,该市还配备了拖拉机、旋耕机、移栽机、悬盘播种育苗播种机、除草机、收割机、烘干机、传输机等设备,让农业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
据悉,遵义已有5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序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已投入农机10万余台,在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同时,上足“马力”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
共同繁荣的城乡互融体系: 畅通交通拉近城乡距离
清晨,新蒲新区永乐镇源泉村的赤松茸基地就开始忙活起来了,采摘结束,村党支部副书记倪坤赶紧派驾驶员开车把新鲜的赤松茸送到采购单位,中午就能送上餐桌。
周末的午后,家住新蒲新区城区的李成邀上三五好友,骑上自行车,前往新舟镇沙滩村十里荷塘,宽阔的马路、碧绿的行道树,让他们身心舒畅。
这些年来,因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新蒲新区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城乡距离越来越近。
2022年,新蒲新区将实施交通建设项目19个,目前均已陆续开工,预计年底完工。截至2021年底,新蒲新区公路通车里程2617.82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3.85公里/平方公里。
近年来,新蒲新区在农村交通建设下足了力气,投入资金超10亿元,建成乡道近260公里、村道超32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路222.5公里、通组公路近1380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村民组通硬化路率100%。
“这些年见证了家乡的道路从泥巴路到沥青路,从窄路到宽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在三渡镇罗庄村“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施工人员这样说。
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文化路”让新蒲新区的乡村振兴基础夯实,让城乡互融的底气越发充足。
兴文塑魂的红色传承体系:校园传承红色文化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作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5月11日下午两点,老城小学“静听花语”小广播准时响起红色家书播送——《赵一曼给儿子留下绝笔》。
该校小广播员声情并茂朗读,校内2326名学生认真聆听,备受感染。
据了解,小广播播送的红色家书是老城小学“1+3”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中教学微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该校还充分发挥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作用,让学生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及精神。
“微课堂还包括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少年宫活动课程,中课堂则利用校内红色文化长廊展示师生共同研究并实践的多项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大课堂更加注重社会实践,例如小小宣讲员讲述家门口的党史,国防教育走进时代楷模等。”老城小学德育副校长刘国丽说。
“学习完学校开设的红色文化课程,我对红色历史认知更深,对我当好小小宣讲员帮助很大。”老城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星辰说。
评选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持续为遵义会议会址、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输送小小宣讲员,如今的老城小学,正继续红色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内外发力的动力支撑体系:“一窗通办”贴心服务群众
“不到半天时间,就收到领取营业执照的通知,办事效率太高了。”近日,遵义强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落户播州区三岔镇庆元社区,公司负责人王可欣通过线上提交新办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很快就收到回复。
今年,播州区将区级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通办”,构建起“自然人+法人、咨询+投诉”的“一窗通办‘2+2’”服务模式,科学分区分类、规范服务管理、完善衔接机制,推行“咨询辅导、来件必收、物料必转、审批出证、服务评价”的链条式无差别高品质服务,实现“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所有事”的目标。
记者在播州区政务服务中心看到,办理事项清单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中心按照行业划分,将原来的A区设定为法人办理区,B区、C区设定为自然人办理区,相比以前,留在前厅的工作人员变少了,效率却提升了。
“办理企业登记,可线上通过贵州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专区进行办理,也可线下办理,线下办理时我们会做好一次性告知制和首问负责制,同时也提供‘企业帮办’服务。”播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科副科长魏娜说。
今年一季度,窗口已完成全区市场主体登记2300多户,全程电子化申请办理企业设立登记1200多件。目前,窗口在0.5个工作日就可办理营业执照,企业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等7个环节也能在0.5个工作日办结,确保新开办企业在1个工作日就能办成。
播州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陈梅表示,“一窗通办‘2+2’”改革实现了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所有事,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又促进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全面过硬的党建引领体系: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 建设达标验收全覆盖
2022年,遵义市红花岗公安分局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推荐对象、有1人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推荐对象,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遵义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先进、担当有为。
榜样的涌现与遵义市着力构建全面过硬的党建引领体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密不可分。
遵义各级党组织以构建现代产业、城乡融合、动能支撑、绿色生态、民生保障、红色传承和党建引领的“七大体系”为目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为抓手,构建全面过硬的党建引领体系。探索实施“五强组织”,即:创建组织功能强、人才队伍强、集体经济强、治理能力强、要素保障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持续巩固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市12542个党支部(党总支部)全部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并通过达标验收。
实施“双培养”工程,动态培养市县两级领军人才446名,130名领军人才新当选村党组织书记、5116名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选派21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奔赴基层指导发展,建设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801个,2021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6亿元。
遵义以创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目标,全面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建立“社区共建共治联合党委”42个、“自协委”319个,近15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参与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工作中。
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完善和落实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健全完善政治素质考察办法和定期了解干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换届后领导班子运转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专题调研,健全完善优秀年轻干部选育用管“全链条”工作机制,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高素质干部队伍保证遵义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