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工业发展

一、《省人民政府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7〕9号)

1.到2020年,形成全省煤矿全部为30万吨/年及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全面实现智能化控制、稳定保障电煤供应和其他用煤需要、符合集约安全高效绿色要求的现代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2.利用产能置换、兼并重组等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奖补资金,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淘汰退出30万吨/年以下煤矿。2017年关闭退出9万吨/年煤矿175处,15万吨/年、21万吨/年及其他资源枯竭、开采条件差的煤矿29处,2018年关闭退出15万吨/年煤矿114处,2019年关闭退出15万吨/年煤矿64处、21万吨/年煤矿6处和资源枯竭、开采条件差的30—60万吨/年煤矿51处,累计关闭退出煤矿439处、产能6708万吨。

3.54处未参与兼并重组和330处兼并重组未明确处置意见的煤矿,须于2017年12月底前明确处置意见,未明确处置意见的由煤矿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按关闭计划实施。

4.与“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三年攻坚行动”有效衔接,2017—2020年累计改造提升和建设完成257处煤矿。

5.严格落实矿业权市场退出制度,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圈而不探、围而不采、非法倒卖、炒买炒卖等问题。

6.对兼并重组批复保留的煤矿,在其现有矿权范围内实施机械化改造的,批复其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并验收认可其能力。加快新增矿区范围的勘查进程及相关手续的办理。

7.确保满足2017—2020年电煤6900万吨、7300万吨、7600万吨、7800万吨需求量,其中电厂存煤分别达到400万吨、600万吨、800万吨。

8.按照“矿矿有电煤任务,厂厂有采购责任”的要求,下达电煤供应和采购计划并进行督查考核。实行电煤中长期合同履行与发电权益分配、电煤存煤与基础发电计划分配“双挂钩”制度。加强煤电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对电煤供应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及履行情况实行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实行联合激励或惩戒。

9.完善电煤储备制度。严格执行发电企业电煤储备最低和最高库存制度,鼓励煤炭企业按总产量的5%左右实行电煤储备。支持毕节、六盘水、黔西南、遵义等地建设区域性电煤储备交易中心。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实现电厂与配套煤矿对应关系基本固化,煤电利益关系基本和谐,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

10.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产矿井采掘机械化全覆盖、辅助系统智能化全覆盖、信息化服务管理和监控全覆盖。2017—2020年累计实施煤矿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393处,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203处。2017年实施煤矿生产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20处,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11处,综采率达到48.9%;2018年实施智能化改造150处,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30处,综采率达到53.3%;2019年实施智能化改造180处,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94处,综采率达到82.5%;2020年实施智能化改造43处,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68处,综采率达到88%。

11.制定我省智能机械化煤矿建设与验收办法。

12.对煤炭规划区实行“先抽后建”、准备区实行“先抽后掘”、生产区实行“先抽后采”。到2020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33.4亿立方米,利用量24.2亿立方米;建成储气设施30座以上和煤层气专用管道200公里以上,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4万千瓦,民用气用户达60万户以上。制定支持煤矿瓦斯发电及上网政策。

13.大力推广沿空留巷技术,利用煤矸石回填采煤沉陷区和道路建设等,该类利用量占煤矸石产生总量比重达到55%。

14.到2020年,矿井水排放量2.8亿立方米,综合利用量2.24亿立方米,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敏感区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

15.2017年采掘失调煤矿由上年209处下降到99处,到2020年基本实现采掘平衡、均衡生产。

16.加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

17.建设省、市、县、矿“四级”煤矿技术工人培训机构,将煤矿技术工人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开展特殊工种技能培训和认证,培养培训一批技术熟练、素养较高的煤炭产业技术工人。

18.建立“规划一批、生产一批、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煤矿产能接续制度,建立煤矿产能弹性生产、产能动态调节储备制度。

19.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贵州省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解决煤炭工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0.成立由省有关单位和相关地方政府参加的两个工作专班,分别负责协调解决煤矿证照手续办理和煤矿涉法涉诉问题,为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快培育释放先进产能创造必要条件。

21.2017年至20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重点用于淘汰落后产能、智能机械化改造、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奖补,由省能源局统筹使用。各级财政要配套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上述三项重点工作。

22.完善煤炭税费优惠政策,落实煤炭企业增值税抵扣、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和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通过清理不合理收费、取缔违规设立的各项收费基金、落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各项措施,使煤炭企业税费成本有明显下降。

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黔府办发〔2018〕14号)

1.到2019年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水泥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均大幅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明显下降,工业节能环保产业与绿色制造市场化机制协同推进。

2.到2020年底,全面实现磷石膏消大于产,且消纳磷石膏量按10%的年增速递增,赤泥、电解锰渣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标准体系更趋完善,基本建成符合贵州发展实际的绿色制造体系。

3.以优化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步伐,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绿色升级改造为重点,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4.依法依规和依据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产能标准要求,加快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落实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

5.针对主要污染物减排紧密相关的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控行业和资源消耗、污染排放集中的领域,以及乌江、清水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内的重点工业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6.优化园区总体布局,围绕绿色经济培育主导产业,严把园区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环境承载、高环境风险项目入园,着力引进产业带动型、科技创新型、生态环保型项目。

7.针对火电、化工、有色等行业,采取机电类节电、无功补偿、更新节能变压器、绿色照明等一揽子节电技术措施,形成一定量的节电能力。

8.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按照严格控制增量、逐年消减存量的要求,深入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行动,鼓励支持大宗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园区)或企业。

9.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以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为依据,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三、《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24号)

1.到2020年,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基本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培育打造在中西部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具备一定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实施企业登云用云工程,推动优强企业率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全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

2.到2022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建成覆盖各园区、各企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培育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涌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应用标杆,实现全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整体跃升,部分领域创新引领。

3.实施网络基础夯实工程,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支持企业内网络改造,促进企业外网络升级,推进标识解析建设。

4.到2020年,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4%、58%。积极争取标识解析节点落地建设,基本完成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改造,电信运营商针对工业企业网络资费优惠比例达到30%。到2022年,推动6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成和运营标识解析节点。

5.实施平台培育打造工程,培育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0年,建成2个综合性、4个特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2年,力争1-2个平台具备跨省服务能力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6.实施企业登云用云工程,推动工业设备上云,推动业务系统上云,培育登云用云新模式。到2020年,实现5000家工业企业登云用云,推广应用5000个以上工业APP。到2022年,实现10000家工业企业登云用云,推广应用10000个以上工业APP。

7.实施产业引进培育工程,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招商,培育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形成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到2020年,建成贵州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到2022年,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供给生态。

8.实施先行先试创新工程,推动标准技术先行,建设开发者社区,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到2020年,参与制定、验证3-5个行业标准,形成3个以上省级测试床项目。到2022年,建成开发者社区,形成1-3个国家级测试床项目。

9.实施融合应用示范工程,分行业打造融合应用示范,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基地)。到2020年,形成10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项目,发布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集,形成1-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基地)。到2022年,形成30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项目,形成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基地),力争获批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10.实施安全体系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防护,加强项目工控安全管理。到2020年,引进培育3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到2022年,建成安全监测预警平台,遴选推广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项目。

四、《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发〔2018〕30号)

1.到2020年,全省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区域协同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绿色高效的健康发展新格局。

2.到2022年,全省工业园区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达到新高度,形成规模等级合理、空间布局有序、大中小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产城共融共兴的产业园区体系。

3.全省工业园区通过优化整合、转型退出,2018年进一步调整到98个,通过不断深化巩固巡视整改成果,到2022年促进全省工业园区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4.推动园区规划布局提档升级,注重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等有效衔接,推动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

5.加强工业园区产业和功能定位研究,调整优化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目标,不盲目求洋、贪大求全。

6.坚持有序、高效、集约、节约使用园区土地,开展工业园区土地综合利用绩效评价,严控项目用地规模,清理盘活“批而未用”土地,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7.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环境承载、高环境风险项目,严禁引入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项目、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统一规划和定点布局电镀、化工、化学药品、造纸、铅酸电池等行业。

8.注重招商引资实效,既算发展账也算经济账,推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从优惠政策招商向基础条件招商、产业环境招商和优质服务招商转变。

五、《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8〕33号)

1.到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初步形成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支撑性、示范性、带动性核心产业,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2.到202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3.进一步优化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三州”等民族地区“四位一体”产业布局,在黔中经济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在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发展优质烟酒、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在毕水兴经济带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在“三州”等民族地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清洁高效电力等产业。

4.强化绿色准入,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安全的落后企业、产能和项目进入。

5.围绕构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推动煤炭、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等基础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加快煤炭转型升级,推进先进产能培育释放,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提升,推动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等开发利用,大力夯实基础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到2020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到2022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6.以夯实巩固发电能力为基础,以优化提升电力供给结构为导向,深入推进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发展,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优化水电发展,有序发展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加快构建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电力供给体系。到2020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1650亿元。到2022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其中火电3420万千瓦、水电2280万千瓦、风电900万千瓦、光伏发电3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50万千瓦。

7.按照生态引领、品牌带动、集约规范、特色发展的思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核心、以品牌为支撑,促进产区品牌认知和企业品牌共振,推动贵州优质烟酒在消费者诉求与接纳层面实现突破。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50万千升,烟酒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200亿元;卷烟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2年,白酒产量达到80万千升,烟酒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600亿元;卷烟产值稳定在400亿元。

8.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加快建材行业升级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50亿元。到2022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250亿元。

9.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现代煤化工、橡胶制品、钡盐等现代化工产业,加快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和技术竞争力,着力推进全行业清洁生产和关联行业的耦合联产,努力建设全国主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和新兴的精细化工基地。到2020年,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到2022年,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

10.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国防军工产业人才、技术等优势,聚焦“航空、航天、汽车”三大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应急救援装备、地空导弹等,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到2022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

11.以有色冶金行业为重点,着力“固源头、拓链条、降成本、补短板、促提升”,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新材料,积极发展太阳能薄膜制造,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加快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到2020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190亿元。到2022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

12.大力发展茶叶制品、天然饮用水、调味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软饮料、乳制品、刺梨制品、核桃制品、竹笋制品、食用菌制品、石斛、酸汤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到2020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到2022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13.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引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龙头企业,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到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500亿元左右,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64亿元。到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600亿元左右。

14.充分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生态和中药、民族药优势,突出医药制造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基石作用,通过强化要素支撑、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开放合作,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产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转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80亿元。2022年,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250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