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世代相传
—“时代楷模”文朝荣的奋斗故事
文朝荣和他种下的松林。
深秋10月,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满山的松林郁郁葱葱秋色宜人,村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即将摘下祖祖辈辈戴了多少年的“穷帽子”,人们更加怀念离去五年的老支书文朝荣。
“今年,我们村就要整体脱贫出列了!”
文正友的话里透着骄傲和感慨,在父亲文朝荣离去后,村民们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发扬老支书愚公移山的精神,齐心协力脱贫攻坚,乌蒙山深处曾经“苦甲一方”的小山村已改变了模样。
决战贫困 海雀有了带头人
“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海雀村,曾被外界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这个苗族、彝族聚居地海拔高达2300米,山大、山多、土层薄,晴天多沙尘,雨天多洪涝。上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3元。
“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1985年,新华社的一篇内参报道写尽了海雀村当年的穷困。求生存、求发展、求跨越,斗荒山、战贫困,这对当时的海雀来说,几乎是不可想的事情。
创造奇迹需要英雄,脱贫攻坚必有先锋。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担起了这个担子。
怎么干?种树!
坐落在高寒山区的海雀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毁林开荒曾是海雀人别无选择的生存方式。由于过度开垦,水土严重流失,石漠化的土地是这里极贫的根源。
那些年,文朝荣日日忧心、反复琢磨,他意识到海雀村贫困的根源在于毁林开荒。“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带领村民种树,让光秃秃的山岭绿起来,这一心愿成了文朝荣毕生追求的事业。
三十年如一日,文朝荣带着大家向荒山“要”绿地,一锄头一锄头在石头和沙土间硬生生种出了万亩林海,“变”出了海雀致富的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镌刻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
绿林如海 藏着一个人的初心
然而,种树计划在实施之初却受到了一些村民的抵制。“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种树?树能当饭吃?”
1987年初,文朝荣带着村民上山种树,为了鼓励全村群众,他带头扎进荒山沟壑,渴了就喝山旮旯里的水,饿了就吃冷洋芋;
为了种好树,1987年到1989年连续三个春节,文朝荣和家人都在山上度过;
为了鼓励村民们,文朝荣偷偷把二女儿坐月子的一百多个鸡蛋煮给了日日奋战在山头的乡亲们;
为了找到苗木,文朝荣每天一边向乡里汇报,一边往周边的村子和乡镇跑,废寝忘食的精神感动了县区乡的干部……
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文朝荣带领村民硬是在荒山上造出13400亩的森林,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70%以上,海雀村更是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9000多万元,而人均收入则在2018年突破了万元。
万亩林海,汇成了一个造福子孙的“绿色银行”。海雀村民植树、种草、养畜、种粮,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里重获新生,也让牵挂一生的文朝荣了却了心愿。2014年,积劳成疾的他在临终之际嘱咐儿子,第一句话就是:“看好这片林子,别让老百姓再穷回去了。”
说起往事,曾经跟文朝荣闹过脾气的村民们常常想着念着:“后悔以前做得不对,没有想长远。”现在村里有了万亩林,大家都可惜老支书走得太早了,没享受到好日子。
摆脱贫困 刻着一个人的精神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文正友成为海雀村党支部书记,说起今夕变化总是滔滔不绝,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布局发展,再到住房、教育、交通,话语里绕不开的,是海雀人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
“要发展要脱贫,就要苦干实干,自己得勤劳,老百姓们越来越懂得这个道理。”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数十年间,文朝荣老支书的执着、拼搏、无私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潜移默化成为海雀不朽的精神内核。
再穷不能穷教育,治贫先治愚。1985年,海雀村只有5个“读书人”,文朝荣小学三年级的“文凭”,已经是当时村里文化最高的人。
深感村里教育事业落后的文朝荣,在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会上,带头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68元,盖起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
“现在的海雀小学是新规划建设的全寄宿制学校,娃娃吃住都不愁,还有结对帮扶的老师,村里学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老百姓自己掏钱都要让孩子去读书。父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精神感染了全体村民,让大家晓得了教育的重要性。”文正友说。
教育拔穷根,产业带脱贫,生活有保障。跟着文朝荣奋斗的足迹,海雀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广,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地干部们还总结出了“常串门,摆政策;办急事,说实话;找路子,不苦熬;掏心窝,立规矩;我带头,一起干;当杆秤,像清泉”的“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成立了“文朝荣植树造林队”“文朝荣志愿服务队”“文朝荣精准扶贫服务队”等6支以“文朝荣”命名的队伍……文朝荣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和脊梁,永远留在了海雀大地上。
“父亲给我说过,他当了三十多年的支书,从来没占过老百姓一分便宜,当支书就要一心为民办实事,不然就对不起老百姓。他的话我一辈子都记在心头。”文正友动情地说。
在文朝荣生前的笔记本里,写着这样的话语:
我加入共产党,为的就是多学习党的政策,多为百姓办实事;
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我们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村干部要能吃苦,不能起贪念,不能让群众看不起;
……
在儿孙辈的回忆里、村民们的讲述里,文朝荣的精神如同海雀村漫山的华山松,苍翠傲拔,一身骨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雀人不懈奋斗,永远向前。
海雀村旧貌。
海雀村新貌。
记者手记
您看到了吗 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站在海雀村的山头放眼望去,青山苍翠,松杉成林,大片的苹果树结出丰满的果实,成片的大棚里木耳、草菇替代了以往贫瘠的玉米地。大山间,一栋栋整洁的二层小楼和乡亲们幸福的笑脸,诉说着这个村子美好的生活。
你无法想象这里20年前的样子,村里的小辈也不可能再经历这个村子曾经历过的一出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诗。只有村口老支书文朝荣手持镰刀一脸坚毅的雕塑,提醒着每一个人——千万别忘了海雀的今天从何而来。
了解海雀越多,就越能从文朝荣老支书身上感受到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的万丈豪情和责任担当。
“我加入共产党,为的就是多学习党的政策,多为百姓办实事。”
“我们要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一趟趟往乡里跑、县里跑,一趟趟去隔壁村学经验学办法,为的就是让乡亲们能种上树,有个好生活。
一场场院坝会,一次次上门拉家常,带着铁锹挖下第一个坑、种下第一根苗,终于让大家跟着自己和大山“对着干”起来,一年年苦干实干,终于干出了海雀的新天地。
几十年来,文朝荣始终以身作则,用行动树立榜样、凝聚力量,他付出所有,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了解海雀越多,就越能从文朝荣老支书身上感受到中国农民的质朴和坚韧。
“幸福不是天上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村里最早开始用地膜种玉米、土豆的是文朝荣,瞒着家里卖掉牛捐钱建学校的还是文朝荣,最先研究起“合作社”的是文朝荣……
他有些认“死理”。认准的事情就要冲在最前面,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最好,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甘于奉献、不求回报。
了解海雀越多,就越能从文朝荣老支书身上感受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能有多强大。时至今日,说起文朝荣,海雀人都记得他动员家里人把救济粮全部让出来给最困难的乡亲,还记得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大家上山种树时的恳切样子。
如今,文朝荣虽然走了,村里却多出了“文朝荣植树造林队”“文朝荣志愿服务队”“文朝荣精准扶贫服务队”,大家在工作中践行“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海雀这片乌蒙大山上,扎根在万亩林海之中。
“生”“心”“魂”铸就文朝荣精神
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到底,就是不平凡,就是对不忘初心的最佳诠释。曾经,有一个名字飞出了滋润自己的那一汪湖水——海雀村,飞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有一个人用数十年尽忠职守,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表率,摘掉贫困帽子,换来了山村新貌。以一辈子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树立模范,建成美丽乡村,造就了子孙幸福;他,就是赫章县海雀村的已故老村支书、全国优秀党员——文朝荣。
文朝荣同志用“生”“心”“魂”三个字铸就了人生的辉煌、成就了文朝荣精神的不朽传奇。
思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生”。面对黄皮寡瘦的村民,看到贫瘠的黄土地,作为一名普通的村支书,文朝荣实事求是,反复深入思考,我要为村里做什么。最终他想通了,必须为村民的脱贫致富做实事,否则,人生还有意义吗?而突破口在哪里呢?生态建设入手找出生存的切入口——种树!这样,这位朴实而又极具长远眼光的彝家汉子,找到了一条“植树——种草——养畜——种粮”的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辛劳,他领着海雀人向荒山要绿地,让瘦土出效益,苦干实干加巧干,让村民吃上饱饭,让“苦甲天下”“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挫”的海雀村创造了“林茂粮丰”人间奇迹,20多年间,森林覆盖率由当初不到5%上升为2018年的70.4%,全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了,极贫村建成了美丽村寨。
行无私奉献、造福子孙的“心”。为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就需有人吃亏在前,勇于担当。文朝荣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时刻把乡亲们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困难时期村民吃不上饭,他卖掉自家的牛、猪换来粮食送给极贫户。在推行良种良法解决吃饭问题时,一些村民没钱买种子,他就自己掏钱买种子送给大家。有村民想开荒种地,为了保护绿色屏障,他主动把自家的地送给村民种。有一年除夕,天空下起毛毛细雨,种树的村民又饥又寒,文朝荣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到山上给大家吃。第二年冬天,文朝荣又偷偷把妻子李明芝凑了几个月、为女儿坐月子准备的100个鸡蛋煮熟带到山上“犒劳”大伙。早在1985年,文朝荣就以“四让救济粮”的感人事迹荣登《人民日报》,并配发了评论“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诚”。文朝荣同志用他那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情怀,正己忧民。他让出了一种精神,让出了一份感动,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正是有了这颗为民爱民之心,促使文朝荣探索一条乡村脱贫致富之路,培植起了造福子孙的无量功德。
铸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魂”。以穷闻名,并不可怕,怕的是缺少一股子精神,敢于自力更生、绝地逢生、壮士断腕、艰苦奋斗做表率的精神。文朝荣有改变面貌不向贫困低头的执着追求和信念。他认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依靠村民自己的力量是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的,是能够脱贫致富的。就是凭着这股狠劲,他像愚公那样,迎难而上,义无反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受了无数的艰辛磨难,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文朝荣作为海雀村的领头雁,他的斗志、韧劲和拼劲无愧于“现代愚公”的称号,充分体现了文朝荣愚公移山精神的拼搏意识。文朝荣同志是村支书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基层干部学习的楷模,他三十年多如一日坚持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求生存、求发展、求跨越,斗荒山、战贫困,淬炼出艰苦奋斗不向贫困低头的拼搏精神。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党委政府持续不断的脱贫攻坚,海雀村从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的1988年到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10611元,贫困人口从730人减少到6人,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95公斤,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降为2‰,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的海雀村,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小楼掩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广大村民丰衣足食、生活宽裕,是乌蒙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这就是他改变家乡面貌的人生缩影。更是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
文朝荣的先进模范事迹说明,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只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爱民之心、与时代同频共振之心和必胜的信念,一定能谱写人生的精彩华章!(记者 韦一茜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