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贵州: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向“新”发力

黔东南州在城镇建设中深度融入苗侗文化,一个个特色旅游小镇火爆出圈;遵义湄潭县以茶为媒,建设生态宜居的“茶旅一体化”小城镇……小城涟漪,泛起更多新故事。

兴业、强县、富民,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产业兴城聚人气

走进贵安新区龙山工业园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主算力基地,成排成列的服务器24小时运行,不间断提供算力支持。这是贵安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鲜活一景。

奋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贵州加快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优化黔中城市群空间布局,培育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引导重点产业向西部陆海新通道、沪昆通道、粤港澳—成渝主轴集中集聚、错位发展,打造三条产业、城镇发展带,构建产业布局优化、城镇体系健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争取到2028年,黔中城市群常住人口达1930万左右、城镇化率达69%左右。

同时,大力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贵阳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舞好全省城镇化的龙头,贵安新区围绕产城融合加快城市开发,围绕做强经济、开放、生态、城市四大功能,全力做大经济体量、企业数量、人口总量、就业容量。2023年三季度以来,贵安新区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7个季度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贵州持续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促进人口集聚与要素流动,让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频共振。在黔西南州兴仁市,一块铝锭强力拉动碳素新材料、汽车轮毂、铝型材等产业聚集,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煤电网铝+”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更吸引大量务工人员向城镇汇聚,推动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加速完善。今年一季度,兴仁市铝及铝精深加工完成工业总产值39.29亿元,同比增长49.4%,直接解决就业6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

设施升级提“三感”

安顺市以“海绵+”模式推进城市更新,获得很多居民点赞。在西秀区能仁凤凰城休闲区,带着孙子散步的刘先生指着脚下防滑透水的步道,满脸笑意:“以前步道坑洼不平,现在改造得平整美观。”

黔西南州贞丰县老城街区,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里充满浓浓烟火味。当地通过“征而不拆”保留传统院落肌理,构建集中展示地域魅力的县城“文化客厅”,既延续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根脉,又激活了城居文旅的共生业态。

在铜仁市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教场坝社区铁路老家属区片区,墙面斑驳的老旧小区如今已焕然一新。通过实施雨污水管网、建筑立面改造等工程,小区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路面变宽了,环境干净整洁,非常好。”老居民张琼英言语间满是欢喜。

贵州将城市更新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环境、生态、产业、治理升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省已完成改造老旧小区4695个,惠及75.08万户,棚户区改造累计建成47万套,完成背街小巷改造5667条,地下管网建设2万公里。

城乡融合破壁垒

毕节市金沙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网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加速城乡融合。距离金沙县城最远的一个公交站——乌箐站,离县城有20公里。在车站等车的邓先生说:“公交开通以前,回家需要拼车,费用高。现在公交车开通了,不仅票价低,乘车环境也舒适。”

黔东南州剑河县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科学合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民生项目,推动县城区“家具”升级。同时,在优化乡镇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医疗次中心建设启用让农村群众“家门口”就医更可触可及;“数字乡村”项目实施让乡村“治理”更“智理”;50户以上木质连片村寨“水改”“电改”工程让农村群众用电用水更安全放心……“民生”跟着“民声”走,城乡融合一起抓,铆足干劲让县乡两级基础设施“硬件”更新换代,推动城乡发展同频共振。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贵州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破除城乡壁垒,加快释放农村需求潜能,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上不断探索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