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贵州人大| 贵州政协
手机版| English|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回到专题首页 1头条 2要闻 3贵州落实情况 4贵州学习教育进行时 5贵州经验 6评论解读 7贵州先进典型

军号声声 催人奋进

         

  覃智学手拿岳父的军号讲述困牛山战斗过程。

  “这支军号,我岳父陈世荣从井冈山一直带到困牛山,即便纵身跳下悬崖时也挂在胸前。”7月17日,石阡县龙塘镇马槽溪村民覃智学家中,老人从来访的石阡县陈列馆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支黑亮的军号,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饱含深情地说。

  1978年,覃智学从昆明某部队退伍回家,乡里有人为他说媒,对方是同村陈世荣家的女儿。第一次来到陈家,覃智学便与“未来岳父”相谈甚欢,同时也揭开了陈世荣的另一个身份,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原来,陈世荣并不姓陈,自小也不在马槽溪土生土长,他的原籍是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本名叫何步荣,12岁便参加了共产党的游击队。

  1934年8月,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率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2个师6个团共计9700余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此时,陈世荣是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任司号员。

  当年10月,红军进入石阡后,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重围。为拖住敌人,红十八师师长龙云决定带领五十二团的800多战士断后,并成功将敌人引到军团主力转移的相反方向。断后部队到达困牛山时,仅剩400余人。

  面对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敌人无可奈何,只有把当地老百姓推到最前线,充当挡箭牌。覃智学说:“当时国民党到处宣传,欺骗、吓唬老百姓,说红军杀人放火,到处打家劫舍,走一路抢一路。”

  敌人步步紧逼,陈世荣和战友们已被逼到了悬崖边。身后是悬崖,若上前拼杀又会伤及百姓。誓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百余名红军战士面对选择,毅然跳下悬崖。

  “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站在困牛山上,覃智学手指一处70多米高的悬崖说,百多名红军战士用生命证明了红军不伤百姓,打仗是为了抗日救国,他们是为天下百姓谋出路谋幸福的队伍。

  陈世荣个子小,跳下悬崖时被一根藤蔓缠住了。次日,敌人散去后,他抓着藤蔓爬出山谷,成为这场感天动地的战役中的幸存者。之后,陈世荣被当地人陈国善收养,隐姓埋名,过着平凡的生活。

  “岳父获救后,把军号藏在山谷中,新中国成立后才找回来。”覃智学说,2001陈世荣去世后,这支军号被保存在“红军在石阡”陈列馆。“它时时提醒后辈,要铭记历史、不忘党恩。”

  如今,覃智学已年过花甲,退伍后默默支持着家乡的各项事业发展。同时,不管是对家人、孩子,还是自己,都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决不给自家抹黑,也决不给党和人民添麻烦,始终给困牛山群众树好榜样。

  困牛山村赵家山组,一块10多米高的石碑高矗,上面写着“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几个大字。站在远接天际的连绵大山中,记者耳畔仿佛传来嘹亮的军号声,催人奋进。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让群众过更加幸福的生活。”困牛山村脱贫攻坚队队长杨晓江说,红军在困牛山留下这一段“永不消逝的号声”故事,激励着广大干部感恩奋进、担当作为。

  在脱贫攻坚战鼓舞下,昔日贫困的困牛山村如今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7户426人降至2018年11户33人,贫困发生率从22.8%降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