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2025年刺梨鲜果收购仪式正式启动。与此同时,300公里外的黔南州贵定县南平村,庭阿姨食品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日加工3万斤刺梨鲜果正化作酸甜可口的果干。曾经藏于贵州深山的“小酸果”,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推动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金果子”。
“小时候刺梨就是山里的零嘴,哪想过这玩意儿这么有出息。”黔南州龙里县台上村六旬农户宋运华感慨道。2014年,村里利用光照足、地块广的优势,在传统作物土地上加种刺梨。老宋最初犹豫不决,但最终决定“搏一搏”。这一种,便是11年。如今,他已采收八九千斤刺梨,每斤售价1.5元,最近忙得连扒口饭的工夫都没有。
老宋的故事,是贵州成千上万刺梨种植户的缩影。刺梨产业已成为贵州一张独具特色与竞争力的产业名片,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跨界融合也为刺梨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在贵阳,“去茶山”将刺梨与普洱茶结合,推出“刺梨普洱”,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贵州味道”。在六盘水,融合非遗元素的“刺小妮”IP开发出玩偶、雪糕等文创产品,销售额超500万元。
如今,这颗小酸果不仅身价倍增,还漂洋过海。
“一喝就爱上了这个味道!我们要把贵州刺梨带回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维护与发展农业协会副会长陈亦萍在第十五届马中企业家大会期间现场推介,赞不绝口。
从山间野果到身家百亿、国际“新宠”,贵州刺梨正书写着一个融合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精彩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