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稻-油”轮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测产验收现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摄
眼下,黔西南州兴义市的稻田一片金黄,万峰林街道万福村农户王荣方喜不自禁:“亩产1000多斤,每斤能卖6元,各地顾客都夸口感好。”
王荣方所种的是从兴义市“稻—油”轮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走出来的野香优油丝,这是最受兴义农户欢迎的杂交水稻之一。近年来,这种稻米凭借优秀的品质“飞”出大山,摆上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鼓了群众的钱袋子。
与之比肩的,还有春优83,是该基地今年测产验收的亩产“冠军”。9月16日,经专家组田间现场测产验收,春优83最高亩产干谷1048.58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基地种植水稻生长良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引领作用,促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
作为今年贵州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基地项目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兴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实施,集中展示泰优808、泰丰优79、宁香粳9号等水稻品种,及水稻“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钵苗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示范面积200亩。
眼下,示范成果正在当地转化。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进入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望谟县,“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杂交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节水抗旱稻”节水栽培技术得到重点推广,并配套培训指导,目前已在40余万亩稻田实现“良种+良法”落地。
在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张恒栋看来,不论是“明星产品”还是“新秀”,解决的不仅是“有的吃”的问题,还要满足吃得好、推得广、卖得旺、可持续的需求。
粮食安全,还来自种质资源保护。科研团队通过技术赋能将从各地发现并收集的一批“遗落的种子”组成稻种质资源圃,进行“接地气”的试验,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基地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呼应了《黔西南州2025年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深度融合,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巩固油料扩种成果,优化粮油种植结构,深入推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
今年上半年,黔西南州夏粮收获面积超90万亩,推广12项技术122.315万亩,建设粮油“81688”示范点112个,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21期覆盖6252人次,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指导800余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