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十里刺梨沟硕果满枝。“我家种了150亩刺梨,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作为龙里县2000年首批“吃螃蟹”的人,茶香村种植大户燕启华尽显自豪。他的经历也体现出刺梨产业的富民效应。
龙里县林业局工程师陈光禄介绍,龙里县共有刺梨10.5万亩,种植户8000户3.2万人,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共带动5万余人就业,1000多人依托产业链延伸增收。此外,龙里刺梨基地还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期)名录”。
产业发展背后离不开技术加持。早期,野生刺梨果实病虫害率较高、品质差、产量低,一度限制规模化种植。转机来自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刺梨学会理事长樊卫国及其团队的科技攻关。龙里县林业局副局长魏明艳介绍,该团队通过驯化野生刺梨、培育改良新品种,建起刺梨良种选育及优质丰产技术体系,研制刺梨产业技术标准6个,培育出刺梨优良品种4个,其中“贵农5号”和“贵农7号”刺梨及其配套技术于1993年开始在龙里县推广,随后逐步辐射至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0年,龙里县开始大规模种植刺梨,产量大幅提升,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不少省内外刺梨种植户都到此购置刺梨苗。
为守住刺梨优良品质,龙里还将科技深度融入田间管理。龙里县林业局副局长王荣华介绍,谷脚镇累计完成2.38万亩刺梨低效林改造,提质增效1万余亩,通过“更新换代+土壤改良”让单产提升20%以上。记者在谷脚镇刺梨种植基地看到,灭虫灯、除虫黄板与无人机飞防组成生物防治网,从源头保障鲜果品质。当前,龙里县正以科技赋能生态种植,为刺梨产业发展夯实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