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泥土里的丰收账

金秋粮满仓,指尖算增收。在乌蒙山区的田间地头,一本本“丰收账”新鲜出炉,实打实的数据里,藏着一年耕耘的喜悦与希望。

高粱忙,订单收购 喜,农户增收

黔西市绿化乡石桐社区高粱收购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曾田 摄

10月14日黄昏,尽管已临近当日收购截止时间,毕节市黔西市各个高粱收购点仍热闹不减。谈笑声里,不少农户正忙着交售粮食。

绿化乡石桐社区农户许明武刚称完今年收获的全部高粱,手机计算器上“8478”斤的数字格外醒目,“按3.7元一斤算,今年能赚3万多元!”

拿着手机的许明武眉开眼笑,“去年我家十几亩地收了3000多斤,赚了1万多元。今年家里27亩高粱,收入是去年的3倍,明年我还想再扩种!”

同样笑得开怀的还有金碧镇的唐永秀。一大早,唐永秀便将自家高粱装上三轮车,运往镇里的收购点筛选、称重。“我一个人种15亩,今年收了5000多斤,收入两万多元!”唐永秀说。

在黔西市各个收购点,农户算出一笔笔喜人的“丰收账”。全市共设有10个收购点,覆盖全部22个乡镇,连接起8万亩高粱地和上万名农户,让大家种得放心、更卖得安心。

产销衔接同样精准。作为茅台集团酱酒系列原材料供应基地,黔西市今年与茅台集团签订了11307.97吨高粱订单,保底收购。

“截至10月15日,我们累计收购了6567.7吨高粱。”黔西市农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思政介绍,通过“公司+乡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从发种、管护到订单收购实现全流程保障。经过三道筛选与一次色筛后,品质优良的黔西高粱将运往企业。

天麻优,品质上乘 销,收入千万

张杰展示刚从天麻基地里挖出的新鲜天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摄

10月1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贵州源之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负责人张杰半跪在地,轻轻拨开松针与腐殖土,一个个裹着褐色外衣的乌天麻露出地面,在秋日阳光下犹如“金疙瘩”般闪耀。

“去年,我们种植面积有1400余亩,产量80万斤。今年,种植面积已扩大至近2000亩,预计产量将达100万斤,现在已经卖了1000多万元!”算起今年的“丰收账”,张杰笑得合不拢嘴。

天麻品质优良,订单也源源不断。“今年我们请了10多位主播,光中秋节一天就卖出1万多斤,基地工人忙得不可开交。”张杰自豪地说。

基地里,来自云南的收购商朱高巧正细心指导务工群众采挖、分拣、称重。“毕节天麻,天麻素含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她表示,自己每年都会来毕节收购天麻。

天麻产业也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引擎。据了解,该公司长期用工70余人,高峰期超过100人。去年发放务工工资600万元以上,每年解决约3万人次务工。

眼前,张杰准备对公司进行产业升级。“我们正在昆明考察相关企业,计划引进设备、增设生产线,开展天麻初加工。”他表示,明年还将计划建设1.8万平方米的菌棒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豆:种,补贴给力 卖,不用发愁

大方县黄泥塘镇村民在翻晒大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建华 摄

“快看这豆子,又圆又饱满!”秋收时节,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化联村,杨刚祥蹲在自家的小院里,双手捧起一捧新打下的大豆,脸上满是笑容。

“实测亩产差不多达到300斤!比以往足足多了100斤!”他兴奋地和记者算起了收入账:“大豆套种玉米,我种了4亩多地,这样算下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他伸出三根手指,眼中闪着光,“1亩地差不多有3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在大豆示范田里务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有4万元左右!”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强农惠农政策的精准滴灌和农业科技的支持。“这两年国家鼓励种大豆,不仅送种子,还有补贴,政策礼包一个接一个。”惠农政策给力,杨刚祥信心十足。

“你看,现在耕地补贴、大豆玉米种植补贴……加起来1亩地差不多有300元。这让我们心里踏实,也敢投入。”他指着家里的犁地机说,“就连买农机也有补贴,这可以让大豆扎根深,结荚多。”

在大豆示范田里务工8年的杨刚祥,也是村里的技术员。今年,村里选用抗病品种,并主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科学配置大豆与玉米的行距、株距,实现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大豆丰收。

作为“中国豆制品之乡”,大方县有1332家豆制品加工主体。今年,越来越多的订单也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经常有人来村里收购,这两天价格一斤能卖到4元多。咱只管把地种好,完全不愁卖!”杨刚祥的话语里充满了底气。

南瓜:运,用无人机 链,龙头企业

织金县南瓜加工厂。通讯员 陈忠勇 摄

金秋时节,毕节市织金县龙场镇的南瓜种植地里,金色的南瓜缀满藤蔓,种植户杨金坤看着无人机吊运南瓜的场景,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

10月15日,清晨的阳光洒在南瓜种植基地,种植户杨金坤站在田埂上,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平均每天5台无人机,能吊运约100吨南瓜,效率比传统人工搬运提升了4到6倍。”

今年,织金县南瓜种植面积达5万亩,共启用50台无人机参与南瓜吊运。杨金坤是织金县南瓜种植的能手,今年他的南瓜种植面积扩大到2600亩。随着南瓜采收季的到来,他真切感受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往年采收全靠肩挑背扛,不仅效率低,还经常因搬运不及时导致南瓜破损。现在无人机成了运输主力,大大降低了损耗,为我们解决了采收难题。”他感慨道,无人机吊运还能避免植株遭受人为踩踏,有利于后续南瓜的生长。

更让杨金坤感到安心的是,当地引进的加工企业让南瓜不愁销路。“我们的南瓜有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根本不愁卖。”

算清丰收账,生活有奔头。提到今年的收入,杨金坤笑容满面:“亩产约2.5吨,收购价每斤0.53元,2600亩地产值达680余万元。”在他眼中,这一颗颗南瓜,真正成了富民兴业的“黄金瓜”。

今年,织金县南瓜年产值预计将达到9000万元以上。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正让越来越多农户像杨金坤一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收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