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专题首页 > 最新动态

长顺县:强农兴工筑根基 促旅聚人添动能

神泉谷风光。

马铃薯采收机正在采收。

长顺县城航拍。

“十四五”以来,长顺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深入贯彻“一四四六”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围农兴工、促旅聚人”战略行动,2025年6月‌进一步明确‌加快推动长顺从“围农兴工”向“强农兴工”转变、从“传统农业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聚力打造“一区四地”建设目标,在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突破及民生改善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这座黔中福地以“顺流而上”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新篇章。

截至2024年末,长顺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3.37亿元,是2020年的1.21倍,年均增长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5%、8.3%,人均GDP由2020年的44992元增加到51481元。

产业链赋能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长顺的根基在农业、优势在农业、特色也在农业。

“今年全村计划种植油菜1600亩,4辆大型旋耕机协同作业,预计11月上旬可全面完成种植。”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平王组秋冬种正忙。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海燕说,长顺县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优质水稻和油菜轮作,由订单企业统一保价收购,油菜籽不愁销路。

“不愁卖”这份底气的背后,是长顺县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围农兴工”的发展路径,构建“1+2+N”农业产业体系,以优质粮油为主导,生猪、生态家禽为支柱,蔬菜、水果、经济林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在长顺“围农兴工”战略滋养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

该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辐射带动长顺油菜种植面积12.5万亩,带动2万余户油菜种植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该公司总经理娄佳沁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23年企业进行提质扩能,生产效率显著提高,2025年预计产值1.6亿元。

找准路径,长顺从“围农兴工”迈向“强农兴工”,“十四五”期间,多家涉农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长顺县但家食品有限公司实现肉鸭出栏200万羽、加工600万羽,总产值达3.5亿元,带动600多人就业;贵州爱民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成7条年产70万吨精制大米的现代化生产线,今年产值预计可达6亿元……长顺探索形成“龙头引领、合作社联动、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发展共同体,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特色食品加工业成为长顺增长最快、贡献最大、发展最好的主导产业。

保良种就是保饭碗。长顺依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在贵州寡日照区域率先实现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依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建立油菜良种繁育基地,成功选育出油研2020、宝油187、宝油200等含油量超过50%的优质“双低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其中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油菜新品种登记。

成功孵化国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家……一家家企业的持续壮大,为群众发展农业吃下“定心丸”。

成功创建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广顺镇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长寨街道等地油菜生产基地入选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一个个荣誉的获得,撑起长顺农业现代化的底气。

“但家香酥鸭”“爱民大米”“熊八妹菜籽油”等8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价值达20亿元,长顺绿壳鸡蛋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一块块金字招牌,树起长顺农业品牌化发展的自信。

长顺,迈进“农业强县”的步伐越发铿锵。

绿色为底 工业转型集群发展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

9月28日,备受瞩目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通车,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这一世界级工程背后,有着“长顺制造”的印记。

长顺经济开发区广顺产业园区的七冶压力容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专业的服务保障,成为花江峡谷大桥建材的重要供应商,为大桥定制生产多种关键部件,总重达6480多吨,占全桥总重的三分之一。

贵州同创百邦涂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包装机等机器不停运转,实现全程电脑监控、全程自动化生产。

“政府对我们很关心,土地证是园区帮我们跑的,服务真得好。”该公司负责人刘彬琼一席话,道出企业争相落户长顺的“密码”。

长顺县秉持“围绕优势农业强工业,围绕省会配套优工业”发展思路,成功升级为贵州长顺经济开发区,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新格局,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建材、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一图三清单”,创新以商招商、链条招商、市场化招商、多元化招商路径;探索改革企业“投资放心、生产安心、办事顺心”的“顺心办”服务平台,坚持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梳理明确企业从投资到投产全流程服务“一张图”,把“服务窗口”前移到产业园区,成功吸引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

引进贵州首家全自动聚氨酯机制冷库板生产线企业沃莱德公司,年生产销售冷库板、外墙保温板200余万平方米,产值超8000万元;依托“但家香酥鸭”品牌,打造“鸭产业全链条”,带动就业600余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正在不断擦亮长顺工业转型升级的底色。

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4年,长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新引进工业市场主体90余家、总量达27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8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7家。

值得一提的是,长顺紧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坚持“源网荷储”及配套产业一体化推进,2024年,新获批新能源指标238万千瓦,累计达344万千瓦,为当地能源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力。

融合并进 “旅游+”展现新气象

国庆长假,长顺神泉谷景区迎来旅游高峰,10万株菊花和3万株精品梅竞相绽放,与粉黛花海交相辉映,加上刺激的玻璃漂流、高空玻璃桥等游乐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成为省内国庆假期周边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这次国庆专门从贵阳开车过来,十分惊艳!这里的菊花太壮观了。”贵阳市花溪区游客彭秋香一边和闺蜜们组队拍照,一边兴奋地说。

国庆期间,长顺的热闹并非只有神泉谷。

作为全国唯一“水上杜鹃花海”湖泊,长顺县杜鹃湖景区推出的桨板、竹筏等多类型特色项目,日均吸引游客达1000余人次。

10月7日,长顺县御景金湾小广场顺城街边音乐会激情开唱,大家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节日的喜悦,共同为祖国送上祝福。

长顺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气候和避暑优势明显,拥有“中华银杏王”“夜郎古都”等文化名片。“十四五”期间,该县依托“50分钟直达贵阳龙洞堡机场”的区位优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积极引入市场主体,推动形成以神泉谷景区为核心,周边景点为辐射的“一环一核一城两带”全域旅游新布局,旅游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发展”转变,从“观光经济”迈向“体验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融合创新,推动长顺旅游实现从“观光经济”迈向“体验经济”。

今年8月,长顺县举办第四届乡村戏剧节,15个特色方阵开展“乡戏大巡游”,2.2公里路程成流动舞台。布依山歌、牵羊舞、屯堡地戏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轮番上演,群众携带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但家香酥鸭等特色产品登台互动。“戏剧+旅游”模式获文化和旅游部点赞,成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迭代升级,持续引流,助推长顺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发展”。

神泉谷景区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始终紧跟市场需求迭代升级,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今年国庆假期,通过花卉景观与文旅项目融合,助推长顺成为双节期间县域旅游的“黑马”,神泉谷前6天接待游客25万人次,同比增幅高达160%,直接拉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5.2%,增速位居黔南州县域前列。

2021年到2024年,长顺县累计接待游客896.49万人次、年均增长5.55%。人均旅游花费从2021年的803.54元跃升至2024年的1049.35元,年均增长7.65%。

旅游品牌化持续加速,“走进粉黛花海、开启浪漫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萤火虫酒店获评省级十佳民宿,露云客天下露营地获评省级十佳体育旅游主题营地,永增村入选省级甲级乡村旅游村寨,“长顺松港油菜花”跻身贵州十大最美赏花线路。

精准发力 群众幸福指数快速提升

长顺县始终将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用一项项创新举措,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我们的折耳根不洒农药、不打化肥,下单的朋友下午就能发走……”广顺镇核子村,村民胡碧举着手机架起直播卖货。

胡碧介绍,核子村折耳根、辣椒、茭白等农产品丰富,过去因快递问题走不出去。今年4月,长顺县以“顺先锋·邮万家”党建联建品牌为抓手,实施快递进村,打通农村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发货成本大幅下降,中国邮政还专门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直播带货的村民越来越多。

“我们在全县57个较为偏远的村(社区),利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快递便民服务点,有效解决群众寄取快递难的问题。”长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党建办主任毛宁说,实施快递进村以来,上半年全县农村地区快递收件量同比增长19.8%,派件量增长17.7%,“黔货出山”和“快递进村”双向发力,让大山里的村庄与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深化改革服务民生福祉,长顺一直在努力。

“每次组上叫去打扫卫生我都参加,因为挣到的积分可以兑换电磁炉、洗衣粉、洗洁精等。”提起“积分制”,斗省村打嘎组村民韦大爷喜笑颜开。

2018年,长顺县代化镇部分村开始探索基层治理“积分制+”模式。

今年再次升级,代化镇进一步探索实施“全民共治”积分制。该模式以全镇农村常住农户和村民为对象,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6个方面23条村级重点事务内容建立“正负面清单”,建立积分闭环管理体系,村民的积分可在顺民兴积分兑换超市兑换商品,超市开业当天就完成积分兑换9200分,实现现金营收1.48万元。

“‘全民共治’积分制,就是要覆盖全民,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从中受益。”代化镇镇长杨金松说,积分兑换超市兼顾公益性和经营性,收益全部反哺到群众身上,通过积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庄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目前,长顺全县建成积分超市9个、服务群众20余万人,积分获取渠道覆盖5大领域20余项具体事务,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空前高涨。

“十四五”以来,长顺县创新实施“青鸟计划”破解易地搬迁子女教育难题;医共体建设案例入选全国优秀创新成果展;成功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县……一项项民生改革举措不断落地,推动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安全感持续提升。

帮扶情深 多方聚力助振兴

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毁坏庄稼,临河居住的村民提心吊胆……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6.8公里的冗雷河曾是村民的“心头愁”。

在省检察院帮扶下,全村争取到2000万元资金开展河床硬化、河堤加固工程,昔日“闹心河”变身“母亲河”。

省检察院帮扶长顺以来,累计协调资金9000余万元精准实施项目30余个,立足资源优势,指导该县检察院创办“朝阳工作室”,以“惩”与“治”相结合方式,为未成年人筑起法治“防护墙”。

乡村振兴路上,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和贵州省检察院“四位亲戚”的帮扶印记,温暖麻山腹地。

北京邮电大学以科技教育破局,自主研发“红雁助学”“智臻”“码上”“初发”等平台系统,通过“云端课堂”为近2万名长顺乡村孩子提供一对一辅导;与长顺职校联合开设贵州首个中职通信技术(5G专业)课程。打造“品长顺”区域公共品牌,帮助销售长顺农特产品超2亿元。多年来,该校投入1733万元帮扶资金、引进超1.2亿元资金,持续为长顺发展赋能加持。

中央戏剧学院以艺赋能,推动长顺连续举办四届乡村戏剧节,充分发挥戏剧教育专业优势,推动长顺县美育工作开展,强化“顺文化”特色戏剧文化品牌IP。指导成立长顺县“两团一所”(农民剧团、儿童剧团、非遗传习所),精心编排的《背篼里的春天》、青春版《风云儿女》、《锤震四蒙山》等节目,让长顺屯堡地戏、牵羊舞等民族特色文化焕发新生,精准诠释乡村青年的坚守与创新。

投入帮扶资金2350万元,帮助长顺县但家食品有限公司新建产业园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共2256万元,推动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扩容提质;投入2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为长顺苹果产业“保驾护航”……东西部协作的真金白银,为长顺产业持续赋能持续。开展“点对点”组织劳动力输出活动送来6000余个岗位,培育技能达人480名,3500名劳动力通过协作找到生计;44期干部人才培训班培育1133名专业骨干,为长顺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硕果累累。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长顺县将继续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深化“强农兴工、促旅聚人”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顺实践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